【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 贾朝佩. 作物对外源硒的吸收效果及外源硒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
[2] | 林建军. HCO_3~-对不同锌效率水稻品种根系形态及有机酸代谢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1
.
|
[3] | 张雷明. 氮素营养对旱地小麦光合效率的调控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
[4] | 刘美英. 硼肥、锌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
|
[5] | 韩金玲. 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 2003
.
|
[6] | 张永鑫. 籽粒富锌基因型水稻的农艺特性和遗传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
[7] | 陈金. 土壤—大豆系统中硒的动态生物有效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
[8] | 马瑾.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域(东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探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
[9] | 张驰. 油菜集累硒的规律及其含硒组分的初步分离[D]湖南农业大学, 2004
.
|
[10] | 郭盛磊. 氮、磷营养供应对落叶松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李志刚. 水稻籽粒锌积累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
|
[2] | 汪洪.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锌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生理特性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
|
[3] | 汪志君. 硒元素与添加剂对麦芽生化特性及酿造性能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 2002
.
|
[4] | 徐冬梅. 土壤酸性磷酸酶性质及汞、铜、锌对其影响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
[5] | 胡学玉. 不同青菜品种吸收利用土壤锌能力的差异与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 2001
.
|
[6] | 姜雯. 旱稻锌吸收分配与积累及其模型的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
[7] | 武剑. 白菜类蔬菜锌积累和锌胁迫反应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
|
[8] | 王衍安. 苹果树锌运转分配及缺锌对其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7
.
|
[9] | 李晓. Bartlett校正和校正经验似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
|
[10] | 耿建梅. 海南省稻田土壤硒的化学特征及水稻吸收累积硒的基因型差异与机理[D]海南大学, 2010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1 条
[1] | 王红美,何守森. 微量元素锌和硒与儿童白血病的治疗[J]癌变.畸变.突变, 2009,(05)
.
|
[2] | 马丽苹,张敏,康怀彬. Cr~(6+)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4,(06)
.
|
[3] | 赵学杏. 水稻叶面喷硒效应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6)
.
|
[4] | 徐文. 硒的生物有效性及植物对硒的吸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23)
.
|
[5] | 李春喜,蒿宝珍,姜丽娜,邵云,侯飞.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硒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3)
.
|
[6] | 高新楼,秦中庆,苏利,马巧云,薛英杰. 喷施富硒液对富硒小麦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8)
.
|
[7] | 李亚敏,柴建明,孙振委,安浩军. 小麦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2)
.
|
[8] | 徐建明,李才生,毛善国,汪鑫,樊趁英,黄鹏飞,李耀文. 锌对水稻幼苗生长及体内SOD、POD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
.
|
[9] | 朱金霞,周文生,郭生虎. 植物中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3)
.
|
[10] | 王丽霞. 硒元素的植物生理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