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1] 陈树树. 基于GPRS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厂监控系统[D]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0 .
[2] 董小林. 基于国产器件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
[3] 孔亮. 深厚表土中的冻结立井井筒稳定性动态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 2004 .
[4] 黄小飞. 特厚表土层冻结井壁的受力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06 .
[5] 刘滨. 复杂荷载下冻结凿井井壁损伤应力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 2006 .
[6] 潘登. 工程冻害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7 .
[7] 王中. 地应力与井壁稳性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
[8] 王艳梅. 温度对花岗岩力学性能影响实验研究及井壁稳定性的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
[9] 梁涛. 地应力与井壁稳定性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王永岩. 软岩巷道变形与压力分析控制及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1 .
[2] 邵剑文. 海底管道的健康监测系统与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3] 荣传新. 深厚冲积层冻结壁与井壁的力学特性及其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
[4] 肖朝昀. 人工地层冻结冻土帷幕形成与解冻规律研究[D]同济大学, 2007 .
[5] 梁利喜. 深部应力场系统评价与油气井井壁稳定性分析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5 条
[1] 徐士良. 立井多排管冻结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
[2] 水伟厚,高广运,韩晓雷,吕康成. 寒区隧道围岩导温系数及其冻深分析[J]地下空间, 2002,(04) .
[3] 田俊峰,杨更社,刘慧. 寒区岩石隧道冻害机理及防治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7,(S2) .
[4] 李萍,徐学祖,陈峰峰. 冻结缘和冻胀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冰川冻土, 2000,(01) .
[5] 何平,程国栋,俞祁浩,朱元林,徐学祖. 饱和正冻土中的水、热、力场耦合模型[J]冰川冻土, 2000,(02) .
[6] 何平,程国栋,朱元林. 土体冻结过程中的热质迁移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 2001,(01) .
[7] 赖远明,喻文兵,吴紫汪,何平,张孟喜. 寒区圆形截面隧道温度场的解析解[J]冰川冻土, 2001,(02) .
[8] 汪仁和,曹荣斌. 双排管冻结下冻结壁温度场形成特征的数值分析[J]冰川冻土, 2002,(02) .
[9] 黄双林,苏新民. 隔热保温技术在多年冻土隧道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 2003,(S1) .
[10] 王建宇,胡元芳. 隧道衬砌冻胀压力问题研究[J]冰川冻土, 2004,(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汤志斌,陈文豹,李功洲. 冻结壁温度场的实测研究及在工程中的应用[A]地层冻结工程技术和应用——中国地层冻结工程40年论文集[C], 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