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9 条
[1] | 赵永正. 人工冻结法开挖地铁联络通道过程中特殊管片受力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
|
[2] | 马元顺. 季节冻土区高填土路堤温度场与边坡稳定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
|
[3] | 李兆宇. 季节冻土区粉质粘土冻胀性试验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1
.
|
[4] | 任光勇. 桩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压缩量和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
[5] | 李宝花. 冻土墙围护深基坑温度场和应力场耦合有限元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 2003
.
|
[6] | 张书丰. 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期地表沉降监测研究[D]河海大学, 2004
.
|
[7] | 张婷. 人工冻土冻胀、融沉特性试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4
.
|
[8] | 吴剑. 隧道冻害机理及冻胀力计算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
|
[9] | 马建新. 高寒地区特长公路隧道温度场及保温隔热层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
|
[10] | 朱德举. 多年冻土地区钻孔灌注桩的有限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 吉植强. 季节冻土地区圆形基坑冻结壁模型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
|
[2] | 段光杰. 地铁隧道施工扰动对地表沉降和管线变形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
.
|
[3] | 贺跃光. 工程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模型及监测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 2003
.
|
[4] | 原国红. 季节冻土水分迁移的机理及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 2006
.
|
[5] | 刘建华. 岩体力学行为拉格朗日分析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 2006
.
|
[6] | 祝世平. 全螺旋灌注桩承载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 2007
.
|
[7] | 肖朝昀. 人工地层冻结冻土帷幕形成与解冻规律研究[D]同济大学, 2007
.
|
[8] | 李杨. 季节冻土水分迁移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
|
[9] | 赖金星. 高海拔复杂围岩公路隧道温度场特征与结构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 2008
.
|
[10] | 李甲林. 渠道衬砌冻胀破坏力学模型及防冻胀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5 条
[1] | 张建荣,刘照球,刘文燕. 混凝土表面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05)
.
|
[2] | 徐士良. 立井多排管冻结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
|
[3] | 徐士良. ANSYS在冻结壁温度场分布分析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
|
[4] | 刘弈麟. 浅埋隧道开挖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J]地下空间, 2003,(04)
.
|
[5] | 栾元重,范玉红,薛利兵,薛怀军,祝仰民. 地表移动趋势项预测模型的研究[J]地下空间, 2004,(01)
.
|
[6] | 翟所业,贺宪国. 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德鲁克-普拉格准则解[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02)
.
|
[7] | 仇培云,岳丰田,杨国祥,孙猛.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联络通道冻结工程实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06)
.
|
[8] | 郑波,张建明,常小晓,邓友生,顾同欣. 广州地铁隧道冻结工程冻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7,(05)
.
|
[9] | 靳巍巍,陈有亮. 隧道冻结法施工三维有限元温度场及性状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7,(05)
.
|
[10] | 胡向东,肖朝昀,毛良根. 双层越江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温度场影响因素[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0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