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
[1] | 刘艳丽. 添加有机物料后不同微生物对土壤腐殖质形成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
[2] | 冯宝平. 入渗条件下,温度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1
.
|
[3] | 平立凤. 特定培养条件下草原土壤有机质形成与转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2
.
|
[4] | 于水强. CO_2和O_2浓度对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 2003
.
|
[5] | 郄瑞卿. 黑土地表径流氮磷养分特征及其与肥力退化的关系[D]吉林农业大学, 2003
.
|
[6] | 孙承运.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规律与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7] | 肖彦春. 土壤胡敏素分组及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4
.
|
[8] | 杨江龙. 土壤有效氮测定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
[9] | 刘建华. 梁子湖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记录对环境变迁的反映[D]中国地质大学, 2004
.
|
[10] | 王艳强. 川中丘陵区草地土壤-植物系统CO_2、N_2O和CH_4通量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 王艳芬. 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1
.
|
[2] | 宋建中.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
.
|
[3] | 周俊丽. 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
|
[4] | 刘满强. 不同有机肥管理下水稻土生物学性质和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
[5] | 王强. 腐殖酸与铁锰铝及其氧化物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5
.
|
[6] | 韩建波. 海洋沉积物地球化学特性对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
|
[7] | 王远鹏.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及对修复效应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6
.
|
[8] | 蒲晓强. 中国边缘海典型海域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硫的循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
|
[9] | 曹敬华. 萃取膜生物反应器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
|
[10] | 张凌. 珠江口及近海沉积有机质的分布、来源及其早期成岩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9 条
[1] | 张文才,张自立. 灵璧县3种主要土壤养分变化动态及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4,(04)
.
|
[2] | 郑世英,商学芳. 土壤镉污染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5)
.
|
[3] | 王宁,李九玉,徐仁扣. 土壤酸化及酸性土壤的改良和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 2007,(23)
.
|
[4] | 费鹏飞. 森林凋落物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3)
.
|
[5] | 赵伟,涂艳丽,王飞. 土壤微生物活菌数与生物量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12)
.
|
[6] | 关松,窦森. 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驱动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0)
.
|
[7] | 牛育华,李仲谨,郝明德,余丽丽,朱雷. 腐殖酸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
.
|
[8] | 郭伟,张健,黄玉梅,刘旭,王伟,薛林. 森林凋落物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
.
|
[9] | 于恩娜,王金贵,初宝顺. 凋落物及其在森林生态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9,(02)
.
|
[10] | 潘敏. 土壤环境因子对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0,(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