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黄穗平. 脾虚证胃动力障碍的ICC特征及健脾中药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6 条
[1] 韦嵩,孙弼纲,沈鹰,刘正民,刘健,戴晓华. 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胃粘膜血流量变化[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8,(02) .
[2]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 1988,(05) .
[3] 申屠瑾. 80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中国医药学报, 1990,(06) .
[4] 彭成,曹小玉,周智科,田述缓,杨智梅. 四君子颗粒对脾虚动物胃肠细胞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01) .
[5] 陈芝喜,徐志伟,刘小斌,赵慧,陈津岩,李志强,何赞厚. 强肌健力饮对脾虚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8,(01) .
[6] 郭燕,钱宝延. 艾灸治疗艾滋病腹泻65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08,(01) .
[7] 肖鸣. 健脾药饼灸对脾虚证患者血清胃泌素D-木糖排泄率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观察[J]甘肃中医, 2000,(03) .
[8] 聂淑琴. 补中益气汤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0,(02) .
[9] 马彦红. 浅谈《内经》灸法[J]河北中医, 2004,(01) .
[10] 顾一煌,金宏柱,史曙生. 艾灸对小鼠抗运动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