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马广立. 药物动力学相关计算研究与软件开发[D]沈阳药科大学, 2004 .
[2] 李娜. 乌头有效部位中双酯型生物碱吸收转运及机制的体外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4 条
[1] 蔡煜东. 遗传算法在医用非线性曲线拟合中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1994,(02) .
[2] 董红娟,刘志强,宋凤瑞,于湛,李惠琳,刘淑莹. 芍药苷的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11) .
[3] 刘文龙,刘志强,宋凤瑞,刘淑莹. 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组分转化为单酯水解型及脂型生物碱组分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1,(03) .
[4] 沈士荫. “半蒌贝蔹芨攻乌”雏议[J]黑龙江中医药, 1992,(01) .
[5] 吴宗耀,牛李义,梁喜爱. 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J]河南中医, 2010,(12) .
[6] 王夔. 化学家怎样看中药复方研究[J]化学进展, 1999,(02) .
[7] 张礼和. 我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的一些看法[J]化学进展, 1999,(02) .
[8] 越皓,皮子凤,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 生附片化学成分的HPLC/ESI-MS~n研究[J]化学学报, 2008,(02) .
[9] 肖红斌,梁鑫淼,卢佩章,陈志坚. 中药复方分析新方法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 1999,(06) .
[10] 肖凤霞,周莉玲,李 锐,廖雪珍,廖惠芳,黄桂英. 血药浓度法测定四逆汤制剂中乌头生物碱的药动学参数[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