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3 条
[1] | 曾庆铭.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机理和保护对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10
.
|
[2] | 刘恩林. Geodatabase模型在空间数据库建立与信息采集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
[3] | 芦倩. 基于ArcGIS Engine的水文生态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4] | 杨军.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文生态效应研究[D]新疆大学, 2011
.
|
[5] | 颜文珠.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11
.
|
[6] | 李翔. 关中盆地马兰黄土中三氮转化及相关微生物关系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 2003
.
|
[7] | 田华. 关中盆地环境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 2003
.
|
[8] | 段磊. 黄河流域陕西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解析[D]长安大学, 2004
.
|
[9] | 王振祥. 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估和生态建设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4
.
|
[10] | 许兆霞. 地学信息图谱及其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5 条
[1] | 刘艳伟. 浑善达克沙地GSPAC系统水汽热运移及能量平衡[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
[2] | 李亮. 基于遥感技术与HYDRUS-1D模型河套灌区盐荒地水盐运移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
[3] | 段旭. 六盘山地区水文要素坡面变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
|
[4] | 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 2000
.
|
[5] | 姜桂华. 关中盆地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长安大学, 2002
.
|
[6] | 张建丰. 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
[7] | 舒大兴. 水文信息系统现代化研究[D]河海大学, 2005
.
|
[8] | 李朝生.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
.
|
[9] | 段青梅. 西辽河平原三维地质建模及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
|
[10] | 刘英敏. 基于GIS和RS的数字流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D]吉林大学, 2006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74 条
[1] | 周璐红,李亚妮,王晓峰. 基于Zipf定则的灌区土地资源潜力评价研究——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6)
.
|
[2] | 张凤娥,刘文生.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以神府矿区大柳塔井田为例[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2,(04)
.
|
[3] | 蔡迪花,郭铌,韩涛. 1990—2001年黄河玛曲高寒沼泽湿地遥感动态监测[J]冰川冻土, 2007,(06)
.
|
[4] | 田锋. 浅谈空间数据库建库时空间数据的质量控制[J]北京测绘, 2009,(02)
.
|
[5] | 黄志安,童海方,张英华,李示波,倪文,宋建国,邢奕. 采空区上覆岩层“三带”的界定准则和仿真确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6,(07)
.
|
[6] | 朱金兆,刘建军,朱清科,吴钦孝. 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Z1)
.
|
[7] | 臧淑英,梁欣,冯仲科. 变权组合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区域生态风险预测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S2)
.
|
[8] | 梁川,刘玉邦. 长江上游流域水文生态系统分区及保护措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Z1)
.
|
[9] | 许兆义,赵英杰,陈家军. 包气带水流中黄土裂隙作用机制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3,(03)
.
|
[10] | 林学钰,廖资生,钱云平,苏小四. 基流分割法在黄河流域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