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黄明. 豫西旱坡地小麦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 2006 .
[2] 刘武. 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早稻产量及某些生理性状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 2008 .
[3] 王亚雷.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扬州大学, 2009 .
[4] 翟晶. 水肥互作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
[5] 郭小刚.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及杂草控制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曾勇军. 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及调控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1 条
[1] 王志民,薛国祥,陈岗,蔡光泽,何天祥. 安宁河流域免耕覆盖对稻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8) .
[2] 顾掌根,程旺大,陆建贤. 水稻免耕旱直播高产机理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初报[J]中国稻米, 1995,(06) .
[3] 林文,郑景生,姜照伟,李义珍. 水稻根系研究方法[J]福建稻麦科技, 1997,(04) .
[4] 朱炳耀,黄建华,黄永耀,刘建. 连续免耕对中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 1999,(S1) .
[5] 朱文珊,曹明奎. 秸杆覆蓋免耕法的节水培肥增产效益及应用前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88,(04) .
[6] 何付春. 单季稻不同耕作法研究[J]耕作与栽培, 1986,(04) .
[7] 高亚军,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李生秀. 水旱轮作地区免耕的肥力效应[J]耕作与栽培, 2000,(05) .
[8] 刘波,吴礼树,鲁剑巍,李小坤,苏伟.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 2010,(02) .
[9] 卢维盛,李华兴,刘远金,陈喜崇. 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水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 .
[10] 侯任昭,关日强,陈友荣,邓巨添,李森发,江照贤. 水稻少耕及其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张大伟,李凤博,卞新民.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容重及病虫草害影响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