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 条
[1] | 黄利萍. 天津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
[2] | 张霏燕. 东北春夏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
[3] | 孙德福. 基于ESDA的延边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D]延边大学, 2011
.
|
[4] | 潘晓华.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2
.
|
[5] | 刘西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以长春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
|
[6] | 张涉. 陕西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
[7] | 王利华. 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 2004
.
|
[8] | 杨新宇. 县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 2003
.
|
[9] | 白春梅.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响应与反馈机制[D]河海大学, 2005
.
|
[10] | 李如琦. 江淮地区梅雨期气温极端事件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刘辉. 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
|
[2] | 沈续雷. 气候变化对大城市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
|
[3] | 陈春林. 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构架与实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
|
[4] | 王占全.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挖掘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5
.
|
[5] | 夏显力. 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
[6] | 房艳刚. 城市地理空间系统的复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
|
[7] | 彭际作. 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
|
[8] | 刘艳军.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
|
[9] | 李静.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
|
[10] | 王娟. 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11 条
[1] | 龚健冲,杨雪玲.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住宅建筑能耗计算与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1,(05)
.
|
[2] | 曹军胜,刘广全. 油松光合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4)
.
|
[3] | 孙凤华,袁天翊. 东北冬季气温异常与全球前期海温的关系及可预测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5)
.
|
[4] | 简霞. 城市生态社区评价体系优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
|
[5] | 刘洋,吉奇,刘青,商毅. 本溪县极端气温特征及其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0)
.
|
[6] | 查良松,丁祖荣,周佑河,潘玲玲,施锦丰. 合肥市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初步分析[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4)
.
|
[7] | Homogenized Daily Mean/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 Series for China from 1960-2008[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04)
.
|
[8] | 马明敏,姜晓艳,刘树华,张菁. 近47年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
[9] | 梁灵君,杨忠山,白国营. 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城区降水影响探讨[J]北京水务, 2011,(03)
.
|
[10] | 闫卫阳,郭庆胜,李圣权. Delaunay三角网与Voronoi图在划分城市影响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4,(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