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杜连莹. 实践八号搭载8个苜蓿品种生物学效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
[2] 范润钧. 空间搭载紫花苜蓿种子第一代植株表型变异及基因多态性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3] 朱新强. 不同生态区4个苜蓿品种营养品质及抗旱性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 2011 .
[4] 韩路. 不同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分析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5] 齐小强. 野大麦盐胁迫诱导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
[6] 徐春明. 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生长特性分析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7] 杨培志. 二十二个紫花苜蓿品种生张早期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8] 刘玉华. 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品质特性的分析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9] 易鹏. 紫花苜蓿气候生态区划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10] 卢广. 农杆菌浸泡种苗获得转gna基因苜蓿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张永亮. 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群生理生态和稳定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5 .
[2] 万素梅. 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生产性能及对土壤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
[3] 李晓松. 干旱地区稀疏植被覆盖度高光谱遥感定量反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2 条
[1] 盛亦兵,吴天琪,宋涛,贾春林,崔芳梅,刘涛,陈景颂. 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紫花苜蓿品种对比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 2002,(02) .
[2] 欧红梅,孙以美. 光周期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0,(05) .
[3] 林丽秀,白史且,张新全,张玉. 中国南方紫花苜蓿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3) .
[4] 吴让,李金红,蓟尚玛. 共和县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5) .
[5] 蒋明华,吴亨进. 喀斯特山区退耕地紫花苜蓿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12) .
[6] 董静华,卢欣石. 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在华北地区生长适应性评价[J]北方园艺, 2008,(07) .
[7] 崔继哲,于丽杰,陈柏杰. 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在薄皮甜瓜育种中应用初探[J]北方园艺, 1995,(05) .
[8] 杨青川,苏加楷,耿华珠,孙彦,郝吉国,李义显,高云生. 紫花苜蓿耐盐新品系选择效果的研究[J]草地学报, 1997,(04) .
[9] 孙启忠,韩建国,桂荣,刘国荣. 科尔沁沙地苜蓿根系和根颈特性[J]草地学报, 2001,(04) .
[10] 阎旭东,朱志明,李桂荣,翟玉柱,孔德平,徐玉鹏. 六个苜蓿品种特性分析[J]草地学报, 2001,(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卢欣石,孟林.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20年回顾[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 2010 .
[2] 师尚礼,曹文侠. 甘肃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技术需求[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 2010 .
[3] 张蕴薇. 草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4] 孟林,毛培春,张国芳,张英俊. 苜蓿光合特性及其耗水量与草产量的关系研究[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