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 条
[1] 贾朝佩. 作物对外源硒的吸收效果及外源硒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2] 陈玉真. 土壤锌对植物的毒害效应及临界值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3] 李春生. 开阳县硒资源农业开发利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00 .
[4] 李娟. 生命微量元素硒环境营养背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00 .
[5] 李登超. 硒对菠菜、小白菜生长、养分吸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2 .
[6] 王红娟. 钼对油菜和两个品种冬小麦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 2003 .
[7] 王喆.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中的微量硒[D]南京工业大学, 2003 .
[8] 徐娟. 硒对绿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富硒绿茶的抗氧化和抗肝癌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9] 邵丽丽. 硫营养对作物生理抗旱性指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10] 张化. 锌、硒及其互作对春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锌、硒富集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李春雷. 氟对茶树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2] 胡华锋. 硒在土壤—苜蓿—饲料—蛋鸡系统中的迁移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3] 汪志君. 硒元素与添加剂对麦芽生化特性及酿造性能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 2002 .
[4] 向天勇. 恩施碎米荠的生物学特性及叶片含硒化合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6 .
[5] 孙学成. 钼提高冬小麦抗寒力的生理基础及分子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
[6] 王明元. 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铁吸收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 2008 .
[7] 刘春明. 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8 .
[8] 潘翠玲. 有机硒源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9] 刘红恩. 甘蓝型油菜钼磷营养互作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
[10] 耿建梅. 海南省稻田土壤硒的化学特征及水稻吸收累积硒的基因型差异与机理[D]海南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24 条
[1] 王红美,何守森. 微量元素锌和硒与儿童白血病的治疗[J]癌变.畸变.突变, 2009,(05) .
[2] 李彦,罗盛国,刘元英,陈友,赵久明,姜伯文. 硒对番茄叶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1999,(06) .
[3] 王克安,何启伟,陈运起,焦自高,王冰,孙小镭. 低温对黄瓜幼苗根系活力及生物学产量影响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4) .
[4] 张英鹏,杨运娟,杨力,李彦,高弼模,王学君,董晓霞. 草酸在植物体内的累积代谢及生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6) .
[5] 王海男,刘汉湖. 硒对油菜镉中毒缓解作用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12,(04) .
[6] 邢润华,贾十军. 安徽省××地区富硒土壤地球化学评价[J]安徽地质, 2008,(03) .
[7] 沈燕春,周俊. 土壤硒的赋存状态与迁移转化[J]安徽地质, 2011,(03) .
[8] 胡云虎,鲁先文. 重金属锌对小麦叶绿素合成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8,(09) .
[9] 全先庆,高文. 盐生植物活性氧的非酶促清除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3) .
[10] 甄广田,杨双,柏德华,葛鹏,李哲. 生命元素硒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董庆,郭华东,廖静娟,邵芸,王长林. 亚洲水稻的分布和RICESAT的需求[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