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李雪梅. 信息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5
.
|
[2] | 禹国峰. 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辩证意蕴[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
|
[3] | 秦江. 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 2006
.
|
[4] | 刘胡同.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大学, 2006
.
|
[5] | 于凌炜. 论社会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D]河南大学, 2007
.
|
[6] | 韩丽洁. 虚拟实践的哲学探析[D]新疆大学, 2007
.
|
[7] | 王磊. 虚拟思维视野中的网络化生存[D]中共中央党校, 2008
.
|
[8] | 彭宠. 中美电子政务政策法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
|
[9] | 聂俊. 互联网建设和管理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
|
[10] | 张庆华.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
[1] | 陈军科. 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 2001
.
|
[2] | 靳方华.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天津师范大学, 2003
.
|
[3] | 王雷. 网络金融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东北财经大学, 2003
.
|
[4] | 孙强. 社会关系维度的哲学沉思[D]复旦大学, 2004
.
|
[5] | 周德刚. 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 2004
.
|
[6] | 姚登权.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D]复旦大学, 2004
.
|
[7] | 庄严. 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D]黑龙江大学, 2004
.
|
[8] | 赖恩明.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 2005
.
|
[9] | 王国富. 现实的历史的有限的超越[D]吉林大学, 2006
.
|
[10] | 杨信礼. 发展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 1999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3 条
[1] | 王浩斌. 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中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
[2] | 朱远沛. 国家与经济发展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 2012,(08)
.
|
[3] | 黄楠森. 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北京社会科学, 1997,(04)
.
|
[4] | 孙伟平. 论网络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
|
[5] | 周世兵.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
[6] | 李慧娟. 论虚拟实践涵义、特征与哲学意蕴[J]沧桑, 2010,(06)
.
|
[7] | 宋迎法,李翔. 中国网络政治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0)
.
|
[8] | 颜鹏飞,刘昌明. 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上)[J]当代经济研究, 2001,(03)
.
|
[9] | 冯秀琪. 从教育的本质理解网络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1,(11)
.
|
[10] | 宋元林. 网络文化培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