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刘岩. 海带(Laminaria)养殖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2] 李秀芹. 应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3] 朱晶晶. 我国近海浮游植物色素的荧光光谱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
[4] 柳丽华. 黄海及长江口毗邻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07 .
[5] 栾青杉. 长江口及其邻接水域浮游植物群集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7 .
[6] 史珊珊. 基于分形理论的浮游植物显微图像识别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翟红昌. 基于HPLC技术的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与群落结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温若冰.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藻毒素结合多肽、毒素调查及甲藻钙调蛋白基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3] 张前前. 东海典型赤潮藻检测的荧光光谱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4] 李扬. 中国近海海域微型硅藻的生态学特征和分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 2006 .
[5] 谢文玲. 东海典型海域浮游硅藻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D]厦门大学, 2006 .
[6] 张芳. 基于小波分析的东海浮游植物种类荧光光谱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9 条
[1] 况琪军,马沛明,胡征宇,周广杰. 湖泊富营养化的藻类生物学评价与治理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02) .
[2] 张国华,张学东. 基于可变邻域的小波变换的球团图像边缘检测算法[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5,(06) .
[3] 李月琴,栗苹,闫晓鹏,陈慧敏. 小波变换模极大去噪法在无线电引信信号处理中的应用[J]兵工学报, 2008,(10) .
[4] 唐伯平,周开亚,宋大祥. 核rDNA ITS区序列在无脊椎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学杂志, 2002,(04) .
[5] 张芳,王良,苏荣国,宋志杰,王修林,祝陈坚. 小波分析在活体浮游植物离散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提取及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 2007,(10) .
[6] 董婧,李培军,刘悦,王鉴. 黄海北部近岸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分析[J]水产科学, 1999,(05) .
[7] 邹树平,吴玉龙,杨明德,李春,童军茂. 微藻的综合开发利用[J]水产科学, 2007,(03) .
[8] 杨泽民,章群,谢数涛. 金藻3011和8701与球等鞭金藻的18SrRNA基因研究[J]水产科学, 2007,(08) .
[9] 王鉴,李桂珍,王秀艳. 长海县水域浮游植物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J]水产科学, 1995,(02) .
[10] 马志珍,张继红. 新分离出的5种微藻的适宜生长温度试验[J]水产科学, 199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