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7 条
[1] | 马晓慧. 检察机关试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当性与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
|
[2] | 马静华. 刑事和解制度论纲[D]四川大学, 2002
.
|
[3] | 周志坚. 论刑事法律关系[D]郑州大学, 2003
.
|
[4] | 陈一凡. 论社区矫正[D]中国政法大学, 2004
.
|
[5] | 彭丽华. 伤害情境下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 2004
.
|
[6] | 于淼. 论刑法中的被害人同意行为[D]中国政法大学, 2005
.
|
[7] | 杨向华. 论被害人过错对定罪量刑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
|
[8] | 陈珊. 自救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 2006
.
|
[9] | 胡锦萍. 论公诉案件的调解[D]华东政法学院, 2006
.
|
[10] | 王洪良.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6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9 条
[1] | 蒋鹏飞,刘少军. 美国刑事被害人权利载入联邦宪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8,(01)
.
|
[2] | 徐倩. 论刑法的谦抑性——以《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为视角[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2,(03)
.
|
[3] | 布迪厄,强世功. 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J]北大法律评论, 1999,(02)
.
|
[4] | 陈端洪. 排他性与他者化:中国农村“外嫁女”案件的财产权分析[J]北大法律评论, 2003,(00)
.
|
[5] | 郭泽强,张高洁. 反思刑事和解制度[J]北方法学, 2008,(03)
.
|
[6] | 李海燕. 撤回公诉程序中检察权配置的冲突与协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
[7] | 舒国滢. 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J]比较法研究, 1995,(04)
.
|
[8] | 崔东艳. 社区矫正的现实困难与制度完善[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2)
.
|
[9] | 刘洁辉. 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地位重新定位的必要性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
[10] | 黎邦勇. 关于被害人过错的法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