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杨冬青. 不同儿茶素含量茶树愈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AFLP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2] 陈县明. 沙冬青低温诱导基因内含子与AmCIP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3] 李绍臣. 东北主栽杨树品种的ISSR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 2004 .
[4] 孙燕. 沙冬青CBL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5] 陈奕吟. 沙冬青低温诱导基因转化烟草及转基因植物的抗寒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6] 宋健. 沙冬青耐寒基因AmGolS的克隆和遗传转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7 .
[7] 李健. 牛肝菌液态发酵生成茶氨酸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7 .
[8] 李娟. 安吉白茶高氨基酸相关基因分离及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 2007 .
[9] 孙芳. 沙冬青CBL1基因的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9 .
[10] 吴扬. 应用cDNA-AFLP技术分离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田清震. 中国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AFLP指纹分析及生态群体遗传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0 .
[2] 赵东.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和转化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 2001 .
[3] 黄建安. 茶树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多酚氧化酶基因的SNP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4 .
[4] 林元震. 甜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与功能鉴定[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5] 周洲. 转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PtFAD2和PtFAD3银腺杨84K的抗寒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
[6] 沈程文. 广东茶树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和分子评价及其亲缘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7 .
[7] 王艳. 昆虫抗冻蛋白基因转化烟草抗寒性功能的研究[D]新疆大学, 2008 .
[8] 乌凤章. 白桦低温胁迫响应与叶绿体RNA结合蛋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8 .
[9] 焦锋. 桑树叶形变异株的mRNA差异表达分析(cDNA-AFLP)及差异片段克隆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10] 余继忠. 福鼎大白茶半同胞系和云南大叶茶半同胞系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73 条
[1] 王朝霞,江昌俊,蔡海云. 茶树β-1,3-葡聚糖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
[2] 张翠玲,胡维军,侯君合,刘学才. 崂山茶区8个耐寒茶树单株筛选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4) .
[3] 王玉,王会,丁兆堂. 茶树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抗寒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12,(05) .
[4] 黄新,傅玉兰,杨海燕,张志平,邓君林. 石楠的组织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4,(06) .
[5] 杜建会,魏兴琥. 园林红叶植物新贵——红叶石楠[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1) .
[6] 罗远华,余志金,莫光武,梁定栽,莫饶. 石斛兰品种遗传变异的RAPD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5) .
[7] 李素华,舒常庆. 石楠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4) .
[8] 唐蜻. 植物RNA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1) .
[9] 任佳悦,谢云,徐同冰. 浙江红山茶叶器官表型的变异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2) .
[10] 芦建国,连洪燕. 红叶石楠在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