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 条
[1] 李凤. 遗传和环境对黄芩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2] 刘昌勇. 杜仲主要活性成分形成积累及其营养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
[3] 张锦伦. 仲景控制大黄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之诸因素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 .
[4] 刘建斌. 杜仲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D]西北大学, 2006 .
[5] 刘玉敏. 向日葵叶中绿原酸的提取及降血糖药效学研究[D]延边大学, 2006 .
[6] 刘红云. 土壤水分对杜仲生理特性和有效成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7] 刘伟. 氮钾营养对杭白菊次生代谢产物调控的生理生化基础[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8] 刘欣. 大黄和酒大黄活血祛瘀药理作用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8 .
[9] 王兴宁. 杜仲叶黄酮类成分含量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08 .
[10] 陈强. 鹅黄灯台报春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于福来. 甘草优良种质遴选指标与传粉特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
[2] 张瑞华. 光质与生姜生长发育及光能利用特性的关系[D]山东农业大学, 2008 .
[3] 周杰. 关于中国菊花起源问题的若干实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9 .
[4] 周应群. 遗传与环境因子对甘草生长及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 .
[5] 谌红辉. 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0 .
[6] 魏宝阳. 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相关因子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2 .
[7] 路学堂. 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驱动因子及蓝藻水华可能性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
[8] 李莉. 不同道地产区大黄资源现状与药材质量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48 条
[1] 鲁国武,张霞,王雪芬,岳庆妮,齐妍婷. 植物体细胞胚胎研究进展及研究基础[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8) .
[2] 代红军,梁新华,党东. 宁夏种源胡芦巴薯蓣皂甙素含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8) .
[3] 熊丹,陈发菊,梁宏伟,王玉兵,蒋细旺. 珍稀药用植物延龄草的体细胞胚诱导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2) .
[4] 左航,黄文,李天宏. 以绿原酸为参照物的杜仲叶HPLC指纹图谱[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3) .
[5] 刘建华,韩立强,苑丽,潘玉善,张素梅. 提取方法对大黄蒽醌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2) .
[6] 乔传英,王红星,乔琳. 不同光质处理对库拉索芦荟有效成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8) .
[7] 赵昕,谢国恩,吴子龙,阎秀峰. 采收前短期红膜遮阴处理对高山红景天根的生长及红景天苷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0) .
[8] 李春丽,尹桂豪,刘春华. 超声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芒果园土壤中多效唑残留量[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1) .
[9] 武晓林,赵伟,王大伟,张连学.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辽藁本生长·产量和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5) .
[10] 胡庭坤,何俊瑜. 杜仲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