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杨朝柱. 普通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3 .
[2] 魏新燕. 149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Lr35分子鉴定[D]河北农业大学, 2003 .
[3] 刘刚. 小麦—叶锈菌互作过程中[Ca~(2+)]_(cyt)的动态变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4] 陈云芳.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成株抗性的差异表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武丽敏. 小麦遗传转化参数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5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4 条
[1] 刘建军,何中虎,姜善涛,朱连先,吴祥云,赵振东. 目前推广小麦品种面粉白度概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2,(02) .
[2] 陈俊男,高润红,邓志英,田纪春.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体系优化及优良转化受体基因型的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 2010,(11) .
[3] 贺杰,常景玲. 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5) .
[4] 莫昭展,梁海清,马华材,韦江萍. 猫须草组织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2) .
[5] 郭晓丽,白丽荣,高汝勇,张译元. 不同小麦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1) .
[6] 王新国,任江萍. 不同培养基及激素配比对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6) .
[7] 屈二军,张现青,赵桢,李文建,陈兰英. 植物激素对韭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8) .
[8] 赵福永. 棉花茎尖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2) .
[9] 杨玉萍,李红玲,应浩. 冬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中的消毒处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5) .
[10] 贺杰,曹银萍,胡海燕,赵俊杰,周岩. 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影响因素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