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李艳波. 假单胞菌M-6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效能和机理研究[D]福州大学, 2006 .
[2] 潘新朋. 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6 .
[3] 李现尧. 微囊藻毒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效能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4 条
[1] 陈刚,俞顺章. 微囊藻毒素LR和黄曲霉毒素B_1对肝脏促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 1996,(03) .
[2] 黄书铭,张晟,张勇,郑坚.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5) .
[3] 陈晓旸,薛智勇,吴丹,王卫平,朱凤香,吴传珍.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及其降解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3) .
[4] 王淑芳.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06) .
[5] 余夫. 蓝藻肆虐,人类何为[J]百科知识, 2007,(13) .
[6] 吴振斌,陈辉蓉,雷腊梅,宋立荣,付贵萍,金建明,贺锋,何振荣. 人工湿地系统去除藻毒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02) .
[7] 唐友尧,王桂荣. 汉江“水华”成因分析及防治[J]重庆环境科学, 2001,(05) .
[8] 麻丽华.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技术与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
[9] 冯小刚,卫涛,袁春伟.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光催化降解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 .
[10] 朱光灿,吕锡武. 紫外-微臭氧工艺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动力学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