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 条
[1] | 秦燕,任纬,杨克诚. 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S_2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7,(02)
.
|
[2] | 李登海,毛丽华,杨今胜,柳京国,张永慧. 玉米优异种质资源—478自交系的选育与应用[J]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5,(03)
.
|
[3] | 汪茂华. 改良玉米群体提高育种效果的途径及分析[J]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0,(01)
.
|
[4] | 兰发盛,滕耀聪,李德宾,张彪,田守均,卢乔云. 玉米自交系优势群划分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3,(01)
.
|
[5] | 彭泽斌,刘新芝. 改良S_1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 Ⅰ.直接响应与相关响应[J]作物学报, 1995,(06)
.
|
[6] | 袁力行,傅骏骅,张世煌,刘新芝,彭泽斌,李新海,Khairalla,M. 利用RFLP和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J]作物学报, 2001,(02)
.
|
[7] | 番兴明,张世煌,谭静,李明顺,李新海. 根据SSR标记划分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J]作物学报, 2003,(01)
.
|
[8] | 张建辉,荣廷昭,潘光堂,杨克诚.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育种潜势分析[J]作物学报, 2006,(02)
.
|
[9] | 秦君,李英慧,刘章雄,栾维江,闫哲,关荣霞,张孟臣,常汝镇,李广敏,马峙英,邱丽娟.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作物学报, 2009,(02)
.
|
[10] | 陈红菊,岳永生,樊新忠,张传生,杜立新. 山东地方鸡种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方法比较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 2004,(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