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 张玉胡. 外引加拿大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1
.
|
[2] | 高玉倩. 吉林省玉米新品种SSR标记指纹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
[3] | 李明顺. 温带和亚热带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0
.
|
[4] | 邓凌(韦华). 温带和热带玉米群体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
|
[5] | 陈殿青. 糯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 2003
.
|
[6] | 宋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中的应用[D]新疆农业大学, 2005
.
|
[7] | 刘雪. 利用SSR标记分析我国44个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
|
[8] | 曹丽娟. 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6
.
|
[9] | 孙友位. 利用SSR标记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
|
[10] | 李丽华. 新选优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指纹图谱构建[D]四川农业大学, 2007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64 条
[1] | 沈志忠. 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J]安徽史学, 2003,(03)
.
|
[2] | 刘治先,李霞,赵宝和,韩静,刘朋. 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1)
.
|
[3] | 秦大鹏,刘鹏,王空军,董树亭,张吉旺,刘月娥. 高淀粉玉米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淀粉积累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8)
.
|
[4] | 崔良国,韩志景,M.M.Goodman. 热带玉米种质在美国的改良与利用[J]山东农业科学, 1998,(04)
.
|
[5] | 李竞雄. 玉米群体改良[J]安徽农业科学, 1980,(01)
.
|
[6] | 彭泽斌,刘新芝. 玉米群体改良的改良S_1综合选择法[J]安徽农业科学, 1992,(01)
.
|
[7] | 张会南,左晓龙,童有才,龙正容. 玉米综合系选育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 1993,(03)
.
|
[8] | 武德传,陈洪俭,李猛,滕康开. 玉米孤雌生殖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0,(01)
.
|
[9] | 陈举林,马冲,闫保罗,侯玮,邹仁峰,苏波. 恢复型玉米雄性不育化杂交种ST501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1)
.
|
[10] | 王成业,王友华,赵素琴,张海申,许波. 高淀粉玉米郑单18播期试验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 2004,(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