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 条
[1] 孙美莲. 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2] 韩江南. 牡丹花色与花色苷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 2010 .
[3] 张萍. 百合转蓝色基因品种的选择及其遗传转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4] 苏媚. 菊花花色嵌合体生物学特性及形成机理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
[5] 马轩. 彩色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
[6] 刘佳. 花色调节基因Lc转化洋桔梗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5 .
[7] 徐清燏. 5个重要菊花品种高效不定芽再生体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8] 许莹修. 菊花形态性状多样性和品种分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9] 王宇尘. 转F3’5’H基因烟草的花色改变[D]西南大学, 2005 .
[10] 杨超. Maasr1基因RNAi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有效性鉴定[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6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孙翊. 瓜叶菊PCFH基因对花青素苷合成及花色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2] 黄河. 甘菊响应盐诱导的分子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2 .
[3] 马月萍. 甘菊LEFAY同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4] 庞永珍. 银杏黄酮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研究[D]复旦大学, 2005 .
[5] 吴月亮.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PEAMT基因转化菊花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6] 孟丽. 蓝色花形成关键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7] 白新祥. 菊花花色形成的表型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8] 张敏. 柑橘果实扇形嵌合体的分离及两组嫁接嵌合体的遗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
[9] 张剑亮. 观赏向日葵花色形成的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8 .
[10] 朱雪云. 榨菜和紫甘蓝嫁接嵌合体生长发育特性与不定器官起源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1 条
[1] 林祖军,孙纪霞,崔广琴,刘学庆,辛国胜,王建玲. 电子束辐射菊花组培苗诱变育种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5) .
[2] 董合忠,李维江,唐薇,李振怀. 2个彩色棉材料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发育特点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2,(04) .
[3] 招雪晴,苑兆和,陶吉寒,尹艳雷,冯立娟. 红花石榴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基因cDNA片段克隆及序列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12,(02) .
[4] 陈霞,罗世巧,段翠芳,曾日中. 高等植物转录因子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8,(09) .
[5] 肖忠峰,韩岩君,党艳秋,李普明,赵西梅,于祥,刘京涛,田家怡.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播娘蒿中微量元素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3) .
[6] 王晓春,刘尚前,王罡,季静. 菊花对潮霉素敏感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0) .
[7] 孙东磊,孙君灵,杜雄明,马峙英. 棕色棉纤维和短绒色泽遗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5) .
[8] 袁晓玲,杨跃华,南建忠,刘临.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马齿苋中微量元素[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6) .
[9] 卢龙斗,李爱花,彭仁海,高武军,邓传良,周娜,杨绪勤. 茶菊再生体系及其卡那霉素筛选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1) .
[10] 李晓明,姜华,李军,时清亮,徐幽,崔娇娇,杨莹莹. 分光光度法测定凤仙花中总黄酮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刘志,杨永华. 植物细胞中的钙离子及其信号转导机制[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5 .
[2] 许高娟,陈素梅,陈发棣,腾年军,邵敏. hpaG_(XOO)转化菊花培育抗黑斑病新品系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