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 条
[1] | 齐兰兰. 康砖茶渥椎中酶活性变化及其对品质成分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
[2] | 冯林. 工夫红茶通气氧发酵技术及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
|
[3] | 刘璎瑛. 日光温室保温性能的试验研究及小气候模拟[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
[4] | 邱华勇. 茉莉酸甲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5] | 文国华. 曲红茶新产品创制及其品质化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5
.
|
[6] | 廖书娟. 不同茶树品种脂肪酸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
|
[7] | 杨锐. β-葡萄糖苷酶对暑秋季新工艺乌龙茶品质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7
.
|
[8] | 刘波. 振动胁迫对茶叶生理变化及品质的影响[D]西南大学, 2008
.
|
[9] | 王贵芳. 丹桂在四茶类加工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8
.
|
[10] | 沈丹玉. 鲜叶液态发酵红茶饮料反应特性及工艺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65 条
[1] | 夏涛,童启庆,萧伟祥. 影响悬浮发酵红茶色素形成的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 1999,(05)
.
|
[2] | 王黎明,夏文水. 甲壳低聚糖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5)
.
|
[3] | 沈丹玉,尹军峰,许勇泉,袁海波,陈素芹.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9)
.
|
[4] | 李天芳. 陕南茶叶产业集聚动因及竞争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4)
.
|
[5] | 陈继伟,梁名志,罗正飞,王立波,李友勇,杨毅坚,李朝云,凌光云. 南糯山古树红茶香气化合物的组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3)
.
|
[6] | 赵和涛. 红茶绿茶加工中氨基酸变化及与品质关系[J]氨基酸杂志, 1990,(03)
.
|
[7] | 黄建琴. 氨基酸在茶叶制造中的转化机理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氨基酸杂志, 1992,(01)
.
|
[8] | 董坤,熊辛宇,蓝增全.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01)
.
|
[9] | 陈勇,王玉华. 高香型乌龙茶茶叶半机械化加工工夫红茶工艺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08)
.
|
[10] | 何小庆.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6)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 李园莉,傅冬和,赵淑娟. 红茶发酵研究进展[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
[2] | 陆锦时,周正科. 花香红碎茶香气形成机理研究[A]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0
.
|
[3] | 刘淑娟,钟兴刚,粟本文,谢德华,李彦,谭正初. 引进晒青、摇青工艺降低夏秋红茶苦涩味的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 201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