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夏蕾. 中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2] 初丽霞.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3 .
[3] 颉鹏. 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动态演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3 .
[4] 朱进. 农民采用大棚蔬菜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5] 陈敬明. 循环经济与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 2005 .
[6] 潘月红. 食物信息需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
[7] 仲崇峰.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5 .
[8] 周行. 优质稻新技术推广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9] 龚远星.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D]福州大学, 2006 .
[10] 黄方伟. 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 2006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 条
[1] 周文斌.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
[2] 范昕炜. 支持向量机算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 2003 .
[3] 阎庆民. 中国银行业风险的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 2003 .
[4] 赵庆惠.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
[5] 吕光辉.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预警与调控研究[D]新疆大学, 2005 .
[6] 鞠洪波. 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4 .
[7] 王鲁明.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
[8] 文俊.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 2006 .
[9] 王孝莹. 农业产业组织行为主体博弈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 2006 .
[10] 吕新业. 我国食物安全及预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12 条
[1] 方金友. 安徽新农村建设中的城乡统筹问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
[2] 张锡金,刘炳福,李爱海,李淑庆.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4) .
[3] 杨其光. 浅淡农业循环经济[J]安徽科技, 2005,(09) .
[4] 季昆森. 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谈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04,(06) .
[5] 马淑琴. 构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刍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05,(06) .
[6] 蔡典明. 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6) .
[7] 夏蕾,马友华,栾敬东. 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8] 赵良庆,程克群. 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9] 张海龙. 养猪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4,(04) .
[10] 郭将,张黎. 关于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王军,赵金龙,何玲. 循环农业最优化机制的经济分析与评价[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2] 张士功,任天志. 循环农业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3] 李茜. 循环农业发展与环境经济分析[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4] 吴越,翁伯琦,刘荣章. 循环农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5] 陈诗波,王超.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现状分析[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6] 周颖,尹昌斌,邱建军.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7] 冯永忠,杨改河,任广鑫. 基于市场体制的循环农业推广模式研究[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