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谭冬梅. 阿月浑子性别鉴定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2
.
|
[2] | 黄勇. 杜仲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
|
[3] | 徐咏梅. 外源激素对杜仲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
[4] | 王宏. 杜仲优良品种(无性系)DNA指纹图谱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
[5] | 黄翠娟. 梅花F_1作图群体与框架分子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
[6] | 梁丹. 利用AFLP标记进行榧树雌雄株鉴定[D]浙江林学院, 2007
.
|
[7] | 张海凤. 杜仲多倍体诱导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8
.
|
[8] | 李俊红. 杜仲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优化与多倍体诱导[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
|
[9] | 叶生月. 香榧遗传图谱构建和苗期生长相关QTL的定位[D]浙江林学院, 2009
.
|
[10] | 曹牧. 马尾松遗传图谱的初步构建[D]南京林业大学, 2009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 黄秦军. 美洲黑杨×青杨连锁图构建及重要材性QTLs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3
.
|
[2] | 雷一东. 大花红景天的ISSR遗传多样性与精油化学成分多样性研究[D]复旦大学, 2004
.
|
[3] | 陈敏.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的抗艾滋病毒活性成分和ISSR分子标记[D]复旦大学, 2004
.
|
[4] | 王秀良. RAPD和ISSR标记在海带种质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4
.
|
[5] | 张博. 杨树比较作图及重要性状QTLs定位[D]南京林业大学, 2005
.
|
[6] | 申连英. 枣(Ziziphus jujuba Mill.)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性状的QTL定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5
.
|
[7] | 胡建军. 美洲黑杨叶面积、生长量、酚类物质及抗虫性状基因定位[D]北京林业大学, 2002
.
|
[8] | 史树德. 石蒜属种间关系和杂交起源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5
.
|
[9] | 周延清. 三种经济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分析、fad基因克隆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D]西北大学, 2005
.
|
[10] | 高鹏. 杜仲配子与合子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2 条
[1] | 朱峰,岳红,祖恩峰,庞维强,李晓银. 新型功能材料杜仲胶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
|
[2] | 卞连荣.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简况[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5)
.
|
[3] | 王林生,宋忠利,李毓珍,马晓玉. 植物数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8)
.
|
[4] | 赵青华,陈永波,杨朝柱,谢玲玲,降巧龙. 魔芋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初探[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9,(04)
.
|
[5] | 赵云云,田汝,刘捷平. 杜仲雌雄株树皮和叶片中氨基酸及其含量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1996,(02)
.
|
[6] | 张彦妮.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因素[J]北方园艺, 2006,(03)
.
|
[7] | 孙宁,刘玉芹,赵新海,陈小强,张磊. 杜仲成熟胚离体培养研究[J]北方园艺, 2009,(07)
.
|
[8] | 张德强,张志毅,杨凯. AFLP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06)
.
|
[9] | 张志毅,林善枝,张德强,张谦.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Z1)
.
|
[10] | 张德强,张志毅,宋婉,杨凯. 毛白杨遗传作图最适分离群体的选择[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 巩鹏涛,张雪丽,王晓玲,张淑玲,李迪. 植物遗传图谱与分子标记[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
[2] | 张雪丽,张淑玲,巩鹏涛. 植物遗传作图的方法和软件[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