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6 条
[1] | 白晶. 秦岭南北气候变化特征及人为驱动力差异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
[2] | 毕文波.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群体生理特性、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1
.
|
[3] | 王大钧. 中国西部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D]南京气象学院, 2003
.
|
[4] | 常顺利. 近十年新疆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D]新疆大学, 2003
.
|
[5] | 杨文艳. 辽宁省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 2003
.
|
[6] | 王金花. 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旱平流层环流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 2004
.
|
[7] | 王素艳. 北方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8] | 桑琰云. 重庆市旱灾及其经济损失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4
.
|
[9] | 周文佐. 基于GIS的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效含水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
[10] | 杨昕. 基于DEM的地面光热资源模拟与农业应用[D]西北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 条
[1] | 杨娜. 基于云参数干旱遥感监测模型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土壤湿度同化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
|
[2] | 章大全.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D]兰州大学, 2011
.
|
[3] | 郭松玲. 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
[4] | 延昊. 中国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影响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2
.
|
[5] | 李晓磊. 一种新型的智能优化方法-人工鱼群算法[D]浙江大学, 2003
.
|
[6] | 李立军. 中国耕作制度近50年演变规律及未来20年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7] | 魏亚萍. 氮肥对夏玉米籽粒库容建成和充实的影响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8] | 齐述华. 干旱监测遥感模型和中国干旱时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4
.
|
[9] | 卢远.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效应[D]吉林大学, 2005
.
|
[10] | 贺康宁. 黄土半干旱区集水造林的水分生产潜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0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01 条
[1] | 刘开昌,王庆成,张秀清,王春英,张海林. 玉米叶片生理特性对密度的反应与耐密性[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1)
.
|
[2] | 王旭东,于振文,樊广华,潘庆民. 钾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5)
.
|
[3] | 李永庚,于振文,梁晓芳,赵俊晔,余松烈. 山东省强筋小麦种植区划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5)
.
|
[4] | 王旭东,于振文. 施磷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6)
.
|
[5] | 郑延海,崔光泉,杨秀凤,张坤普,戴忠民. 高产夏玉米密度及氮磷肥用量优化模式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5)
.
|
[6] | 姜东燕,于振文,张玉芳. 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6)
.
|
[7] | 徐成忠,董兴玉,杨洪宾,李春光,李福元,王法宏. 积温变迁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9,(02)
.
|
[8] | 岳寿松,于振文. 磷对冬小麦后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1994,(01)
.
|
[9] | 黎秀卿,王文正,吕潇. 北方春大麦区大麦蛋白质含量与生态条件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1998,(02)
.
|
[10] | 孔旭,赵宗彦. 降水预报因子分形特征及应用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 马柱国,符淙斌. 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 2009
.
|
[2] | 倪绍祥,谭少华. 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2
.
|
[3] | 张洪涛,秦爱民,魏建军,刘强军,王文春,郭雪梅. 山西省短期乡镇日极端气温预报的实现方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 20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