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卢刘明. 平面并联机械手转角空间和工作空间分析及轨迹规划[D]福州大学, 2002 .
[2] 彭斌彬. 新型五自由度五轴数控并联卧式机床运动学设计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 2002 .
[3] 阎志伟. Stewart平台式六维力传感器静态标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 2004 .
[4] 王昭. 混合驱动机构轨迹控制理论与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李辉. 混合驱动可控压力机的基础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 2003 .
[2] 李仕华. 几种空间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分析与综合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 2004 .
[3] 郑魁敬. 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机构学分析与控制系统开发[D]燕山大学, 2004 .
[4] 李艳文. 几类空间并联机器人的奇异研究[D]燕山大学, 2005 .
[5] 张珂. 混合驱动连杆机构系统动力学建模、优化与控制研究[D]东华大学, 2005 .
[6] 朱伟. 基于MR阻尼器及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系统半主动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1 条
[1] 高洪,赵韩. 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
[2] 许意华,刘德忠,费仁元,潘新文. 3-PTT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机构误差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2,(02) .
[3] 姜春福,余跃庆. 神经网络在机器人控制中的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3,(01) .
[4] 刘其广,戈新生. 一种机器人动力学的旋量—矩阵方程[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1,(03) .
[5] 郭祖华,陈五一,陈鼎昌. 6杆并联机构运动学及杆受力的仿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1,(01) .
[6] 韩先国,陈五一,陈鼎昌. 基于路径跟踪原理求解6-SPS并联机构位置正解[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2,(03) .
[7] 郭卫东,韩先国,陈五一. 3PSS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4,(01) .
[8] 白志富,韩先国,陈五一. 基于Lagrange方程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力学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4,(01) .
[9] 陈泉柱,陈伟海,张建斌. 线驱动拟人臂机器人机构与前向运动学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08) .
[10] 边宇枢,陆震. 柔性机器人动力学建模的一种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