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8 条
[1] 刘明. 控释肥树脂残膜降解动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2] 程冬冬. 控释肥树脂残膜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3] 李利. 基于SPAD仪的马铃薯氮素营养诊断[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4] 孙超. 优化施肥对大豆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 2011 .
[5] 王海艳. 优化施肥对大豆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 2011 .
[6] 廖晓勇.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氮肥优化管理体系的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1 .
[7] 张晓艳. 马铃薯块茎低还原糖形成的生理基础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
[8] 滕卫丽. 国外炸条型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D]东北农业大学, 2002 .
[9] 冉秀芝. 冷季型草坪草抗热抗旱生理生化机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3 .
[10] 崔振才. 大豆耗水规律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 条
[1] 吉艳芝.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0 .
[2] 李文彪. 内蒙古河套灌区小麦和玉米推荐施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3] 郭胜利. 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4] 李裕元. 坡地土壤磷素与水分迁移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5] 魏占民. 干旱区作物—水分关系与田间灌溉水有效性的SWAP模型模拟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
[6] 白红英. 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因子及其定量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7] 梁东丽. 黄土性土壤氮素氧化亚氮气态损失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8] 单玉华.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控制[D]扬州大学, 2002 .
[9] 江立庚. 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10] 熊又升. 土壤中包膜肥料氮磷释放运移及作物吸怍利用[D]华中农业大学, 200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518 条
[1] 范贻山. 高产夏玉米需肥规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1983,(03) .
[2] 王忠孝,王庆成,牛玉贞,杜成贵,高学曾,李登海,毛丽华. 夏玉米高产规律的研究——Ⅰ.高产玉米的生理指标[J]山东农业科学, 1988,(05) .
[3] 万书波,封海胜,左学青,张建成. 不同供氮水平花生的氮素利用效率[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1) .
[4] 万广华,李涛,王国华. 山东省土壤钾素含量及分布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3) .
[5] 徐恒永,赵振东,张存良,刘爱锋,刘建军,毕德锋,杭新杰,晁岳华,张怀友,耿金茹. 氮肥对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Ⅰ.氮肥对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5) .
[6] 徐恒永,赵振东,刘爱峰,刘建军,张存良,毕德锋,杭新杰,张怀友. 氮肥对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Ⅱ氮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2) .
[7]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4) .
[8] 贾效成,于振文,张永丽. 氮素不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6) .
[9] 宋建民,吴祥云,刘建军,刘爱峰,赵振东. 小麦籽粒特性与品质关系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2,(02) .
[10] 颜冬云,张民. 控释复肥对盆栽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杭杰,马群,张胜飞,张庆. 不同水稻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2] 江立庚,郭立,刘开强,梁天锋. 水稻品种不同形态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3] 张书慧,马成林,孙裕晶. 精确农业变量施肥技术试验研究[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