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 陈冲. 互联网中文文本分类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
|
[2] | 王浏毅. 电子地图实验研究与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
.
|
[3] | 邓术军. MapNotes的设计与开发[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1
.
|
[4] | 张新颜. 军用电子地图制作与应用软件系统及部分软件模块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2
.
|
[5] | 贾奋励. 电子地图多尺度表达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2
.
|
[6] | 刘芳. 《军官地图集》电子版自动分幅系统及专题地图制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3
.
|
[7] | 林海英. 基于GIS的电信资源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
|
[8] | 张新生. 基于Web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自适应站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
|
[9] | 吴刚. 笔式用户界面的可用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 2004
.
|
[10] | 李荣. 人机交互中用户建模方法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关志伟. 面向用户意图的智能人机交互[D]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2001
.
|
[2] | 史瑞芝. 地图设色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与颜色传输理论的应用[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1
.
|
[3] | 刘海砚. 地图制图与空间数据生产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2
.
|
[4] | 李晓. 自适应人机交互界面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4
.
|
[5] | 蔡忠亮. 多媒体电子地图的信息组织及可视化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
|
[6] | 苗蕾. 地图可视化中动态与交互特性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
|
[7] | 吴卿. 面向普适计算的自适应中间件模型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
[8] | 赵其杰. 服务机器人多通道人机交互感知反馈工作机制及关键技术[D]上海大学, 2005
.
|
[9] | 贡智兵. 基于产品平台的快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 2007
.
|
[10] | 陈红涛. 基于搜索日志的用户行为研究及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 2008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48 条
[1] | 吕华新,李霖,翟亮. 多尺度地图数据在多媒体电子地图集中的组织和显示[J]北京测绘, 2005,(02)
.
|
[2] | 谢超,陈毓芬,柯希林,柳佳佳. 电子地图符号构图规律的研究[J]北京测绘, 2008,(01)
.
|
[3] | 陈毓芬. 地图符号设计的逻辑性原则[J]北京测绘, 1998,(01)
.
|
[4] | 王圆圆,丁志杰,万华林. 基于视觉颜色聚类的彩色图像分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3,(06)
.
|
[5] | 覃如府,许惠平,叶娜,欧少佳,卢焱.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04)
.
|
[6] | 肖蓓,湛邵斌,尹楠. 浅谈电子地图的应用及其产品开发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S1)
.
|
[7] | 房世波,杨武年,潘剑君,姜小三. GIS,RS和GPS支持下的精确施肥理论技术及展望[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6)
.
|
[8] | 陈德生,郭在华,汤志亚. 基于GPRS网络的气象要素自动采集系统设计与应用[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02)
.
|
[9] | 陈毓芬,叶向平. 论ViSC与现代地图学、GIS的关系[J]测绘工程, 1997,(02)
.
|
[10] | 高俊. 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J]测绘工程, 2000,(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