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林兵. 甘蓝型油菜A8连锁群种子含油量QTL簇解析及连锁累赘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2] | 刘健. 甘蓝型油菜C2连锁群种子含油量QTL簇及品质性状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3] | 廖永翠. 白菜类作物硫代葡萄糖甙结构和含量的分析及QTL定位[D]西南大学, 2011
.
|
[4] | 王鹏程. 利用RNAi技术沉默拟南芥MAPK2基因筛选mapk2突变体[D]河南大学, 2003
.
|
[5] | 谭禄宾.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渗入系的构建及野栽分化性状的基因定位[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6] | 刘洁. 油菜含油量精确测定方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5
.
|
[7] | 黄冰艳. 水稻淀粉极限糊精酶基因RNAi载体构建及其遗传转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
[8] | 戴晓峰. 油菜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与脂肪酸积累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
|
[9] | 贾小丽. 化感水稻的遗传图谱构建及其QTL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 2006
.
|
[10] | 孟继红. 芥酸合成基因表达的量化分析及芥酸种质资源的TRAP分子鉴定[D]新疆农业大学, 2007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李柱刚. 芸薹属(Brassica)脂肪酸合成基因的分子标记及系统发育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 2002
.
|
[2] | 冯斗. 香蕉乙烯受体cDNA的克隆与特异性表达及RNAi技术应用于鉴定植物基因功能的方法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3
.
|
[3] | 沈金雄.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3
.
|
[4] | 张海珍. 油菜籽品质性状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 2004
.
|
[5] | 吴建国. 作物种子品质研究中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创建和应用[D]浙江大学, 2004
.
|
[6] | 刘雪平.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芥酸含量和花色的遗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7] | 张书芬. 甘蓝型油菜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8] | 付福友. 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西南大学, 2007
.
|
[9] | 李晓丹. 油料作物种子脂肪酸累积模式及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
|
[10] | 邱丹. 甘蓝型油菜DH作图群体的构建和重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QTL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7 条
[1] | 傅廷栋. 中国油菜生产和品种改良的现状与前景[J]安徽农学通报, 2000,(01)
.
|
[2] | 税红霞,汤天泽. 油菜器官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6)
.
|
[3] | 王毅,郭高,赵仁渠,孙永玲. 菜籽油脂肪酸成份及其芥酸研究的起因和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 1986,(03)
.
|
[4] | 王林生,宋忠利,李毓珍,马晓玉. 植物数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8)
.
|
[5] | 周国利,金海国. 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N)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9)
.
|
[6] | 常致成. 芥酸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 2000,(06)
.
|
[7] | 韩民锦,李雪,张泽. 转座子显示技术及其在家蚕遗传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展望[J]蚕学通讯, 2008,(04)
.
|
[8] | 陈大霞,司马杨虎,张烈,钱敏,赵爱春,李斌,鲁成,向仲怀. 家蚕F_2代不同群体大小的作图效果分析[J]蚕业科学, 2004,(03)
.
|
[9] | 任莉,芦志刚,张力. 豆粕和菜籽粕干物质及蛋白质瘤胃降解特性的比较研究[J]当代畜牧, 2004,(06)
.
|
[10] | 李珊,赵桂仿. AFL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 2003,(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