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 王慧. 茉莉酸甲酯在大豆抗旱适应中保护作用的生理响应[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
|
[2] | 万佐玺. 链格孢菌毒素及其对紫茎泽兰的致病机理[D]南京农业大学, 2000
.
|
[3] | 王玲平. 黄瓜感染枯萎病菌后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与抗病性关系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01
.
|
[4] | 吴芳芳. 苹果采后炭疽病的病理生理学及病害控制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2
.
|
[5] | 杨光道. 不同油茶品种抗炭疽病机制及RAPD分析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2
.
|
[6] | 黄骥. 水稻功能基因的电子克隆与盐胁迫诱导cDNA文库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 2002
.
|
[7] | 刘超洋. 荧光假单胞杆菌防治桉树焦枯病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
|
[8] | 段琳. 红果油茶抗炭疽病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3
.
|
[9] | 彭艳芳. 枣果营养成分分析与冬枣货架期保鲜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3
.
|
[10] | 周绪宝. 冬枣采后黑腐病病害及防治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王树彦.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种F_1代的育性恢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
[2] | 杨红花. 李、杏属间远缘杂交及种质创新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
[3] | 崔素萍. 小麦受条锈菌侵染后防卫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克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4] | 王爱荣. 核盘菌与拟南芥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6
.
|
[5] | 林元震. 甜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与功能鉴定[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
[6] | 胡德昌. 柿及其部分近缘种mtDNA和cpDNA多态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
[7] | 徐传远. 油菜与诸葛菜远缘杂交后代的选育及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
[8] | 杨寅桂. 黄瓜耐热性及热胁迫响应基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
[9] | 冯丽贞. 桉树种系对焦枯病的抗性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8
.
|
[10] | 王晓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芦苇愈伤组织盐适应性中调节作用的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 2008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93 条
[1] | 王媛,杨红玉. 植物的抗病性及其分子机制[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9)
.
|
[2] | 张树生,胡蕾,刘忠良,何美仙,方勇. 植物体内抗病相关酶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 2006,(13)
.
|
[3] | 代永欣,杨相昆,王林. 核果类果树总RNA的快速提取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7)
.
|
[4] | 李淼,檀根甲,李瑶,承河元,李珂. 猕猴桃品种叶片组织结构与抗溃疡病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2,(05)
.
|
[5] | 傅晓艺,刘桂茹,杨学举. 植物病害中的信号传导[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5)
.
|
[6] | 梁喜龙,郑殿峰,左豫虎. 病害逆境下寄主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5)
.
|
[7] | 徐迎碧,丁之恩,巩如英,温瑀. 4个石榴品种叶表皮特征电镜扫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7)
.
|
[8] | 邹骁刚. 乙烯介导的防卫信号途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1)
.
|
[9] | 王振荣,高同春,顾江涛,胡宏云,王梅,钱子华,方书苗,蔡云,储琳. 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发病条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98,(04)
.
|
[10] | 王振荣,高同春,顾江涛,胡宏云,王梅,钱子华,方书苗,蔡云,储琳,储青松.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98,(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