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徐小江. 茯砖茶调节脂代谢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2] 周树红. 成品普洱茶陈化机理及提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 2001 .
[3] 纪征. 茶多酚对兔颈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 2002 .
[4] 吴文华. 普洱茶调节血脂功能评价及其生化机理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3 .
[5] 张春飞. 茶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节血脂作用观察及机制探讨[D]浙江大学, 2003 .
[6] 唐颢. 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相关酶学及生化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3 .
[7] 丁仁凤. 茶叶及其有效成分对糖尿病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5 .
[8] 吕海鹏.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
[9] 李连喜. 不同制法普洱茶茶褐素及其在贮存中变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05 .
[10] 徐准盾. 韩国绿茶品质分析及合理的审评方法选择[D]浙江大学, 2006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许爱清. 茯砖茶的真菌菌群特性及其整肠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2] 傅冬和. 茯砖茶中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筛选及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7 .
[3] 揭国良. 普洱茶抗氧化作用及减肥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
[4] 杜万红. 湖南黑茶对血管内皮及内皮祖细胞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 2008 .
[5] 宋鲁彬. 中国黑茶药理功能评价及活性物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71 条
[1] 范远景,张劲松,高学云. 茶水提取物和茶多酚抑制诱变的类型及其机制[J]癌变.畸变.突变, 2003,(03) .
[2] 夏涛,童启庆,萧伟祥. 影响悬浮发酵红茶色素形成的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 1999,(05) .
[3] 张忠,齐桂年,李静,巩发永,李正涛,胡建平. 四川边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1) .
[4] 黄振兴,赵明星,阮文权,严群. 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8) .
[5] 叶阳,陈小强,苏丽慧,唐东东. 3类茶中水溶性多糖及蛋白质的含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9) .
[6] 郑素玲,王玲玲,张彩娟,宋美艳,吴圣博. 花茶对被动吸烟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0) .
[7] 钱和,陈沁,顾林平,黄争鸣,马惠民,蒋铁锋. 绿茶贮存期间的品质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7) .
[8] 徐雅梅,高国荣. 菊苣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8) .
[9] 易凤英,刘素纯,李佳莲,姜越君. 茶多糖的提取方法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6) .
[10] 井然,冯雷,陈丽梅.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7)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萧明熙,林兰砡,刘张惠泉,洪陶玉,孙璐西. 茶之降血脂与除口臭功效[A]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0 .
[2] 梁名志. 普洱茶渥堆工序的研究现状[A]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0 .
[3] 王冬梅,程悦,吴文玉,苗爱清,徐索文,庞式,王铁桥,刘培庆. 不同发酵茶体外降糖及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活性初步研究[A]2008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