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管新新. 八种地被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
[2] | 李玉晖. 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不亲和性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
[3] | 胡明珏. 拟南芥悬浮细胞超低温保存及脱落酸在胁迫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
[4] | 殷秀杰. 高加索三叶草在内蒙古地区适应性和利用价值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
[5] | 李辛雷. 菊属植物自交、杂交及远缘杂种幼胚拯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4
.
|
[6] | 徐小万. 秋水仙素诱导刺葡萄四倍体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5
.
|
[7] | 金亮. 水稻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及不同倍性植株茎解剖结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
[8] | 张秀丽. 山丹新麦草多倍体诱导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
.
|
[9] | 解继红. 冰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
.
|
[10] | 闫向忠. 百脉根早熟品系农艺性状及组培再生体系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7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73 条
[1] | 赵志文,崔德才. 生物技术在三叶草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2)
.
|
[2] | 王秀丽,杨煜,徐平丽,李爱琴,单雷.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3)
.
|
[3] | 龙冰雁,李增援. 浅论组培苗的炼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6)
.
|
[4] | 陈学福,史高峰. 三叶草属植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3)
.
|
[5] | 李小雷,于卓,马艳红,谢芳利,李造哲,周亚星. 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杂种F_1幼穗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6)
.
|
[6] | 周兰英,蒲光兰,肖前刚. 核桃杂交后代光合生理优势研究[J]北方园艺, 2009,(10)
.
|
[7] | 程金新,李云,王勇,姜金仲,王谦,冯大领,胡君艳. 秋水仙碱诱导银杏花粉染色体加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06)
.
|
[8] | 樊路,韩敬花,马武军. 小麦与玉米杂交的现状[J]北京农业科学, 1993,(04)
.
|
[9] | 樊路,李军辉. 小麦族中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自然易位产生的原因[J]北京农业科学, 1999,(06)
.
|
[10] | 樊路. 小麦远缘杂交的现实意义[J]北京农业科学, 1998,(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