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杜培.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系的选育与效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2] 鲍海滢. 小麦核不育基因Ms2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0 .
[3] 刘秀珍. 小麦幼穗、花药发育及太谷核不育基因的差异表达[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4] 张学林. 河南省不同纬度生态环境对三种筋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3 .
[5] 刘越. 矮败—中国春小麦品系BAC文库的构建与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
[6] 袁建玉. 不结球白菜CMS新种质细胞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7] 矫永庆. 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发[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
[8] 陈华锋.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异染色体系分子标记分析及其耐盐性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
[9] 苏璇. 水稻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基因OsCBL6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10] 钱保俐. 普通小麦背景中百萨偃麦草染色体结构的分子标记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史建荣. 小麦赤霉病菌与寄主小麦的互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0 .
[2] 姜涛. 小麦矮秆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BAC源合池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
[3] 张政值. 太谷核不育小麦(Triticum aestivum)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4] 焦浈. 低能离子束介导大豆全DNA导入小麦后其蛋白质遗传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 2003 .
[5] 陈军方. 太谷核不育基因ms2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3 .
[6] 陈升位. 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小片段易位的高效诱导和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5 条
[1] 孙兰珍,张延传,高庆荣,于振文.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鲁麦15号的选育[J]山东农业科学, 1994,(04) .
[2] 叶水英,陈素珍. 植物血红蛋白的类型及其功能[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7) .
[3] 倪大虎,向太和,张盘娣,吴家道,杨剑波,贾士荣,余增亮. 应用低能离子束将抗菌肽ShivaA基因导入恢复系明恢63的研究(简报)[J]安徽农业科学, 2000,(04) .
[4] 郑乐娅,吴跃进,吴敬德,童继平. 利用花药培养加速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水稻后代的纯合速度[J]安徽农业科学, 2001,(01) .
[5] 张少斌,刘慧. 双向电泳技术在植物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0) .
[6] 刘秉华,杨丽,王山荭. 矮败小麦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1997,(02) .
[7] 姚景珍,张建诚,王秋叶. CHA杂种小麦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J]现代农业科技, 2006,(05) .
[8] 邓建国,余增亮. 氮离子束辐照种子的自由基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 1991,(04) .
[9] 卫增泉,颉红梅,韩光武,李文建,杨汉民,高清祥,汪丽虹,王崇英. 110keV~(56)Fe~(1+)离子注入麦胚中的能量沉积分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4,(03) .
[10] 余增亮,邵春林,杨剑波. 离子刻蚀生物样品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