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 袁文权. 西沥水库内源污染及其控制[D]清华大学, 2004
.
|
[2] | 许云台. 西湖沉积物中微生物对有机磷循环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 2005
.
|
[3] | 马祖友. 蓝藻的生长生理特征及其竞争优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4] | 易文利. 不同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室内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5] | 王立新. 黑藻对水华的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
|
[6] | 庞燕. 五大湖沉积物磷形态及其磷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4
.
|
[7] | 刘冬梅. 太湖水—沉积物界面磷交换的微宇宙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
|
[8] | 庄百川. 一株产碱性磷酸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
[9] | 康康. 水体中藻类增殖与TN/TP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
|
[10] | 王钦. 玉渊潭及太湖沉积物氮磷及金属年际变化及其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1 条
[1] | 张萍,钟儒刚,崔海信,曾毅. 微囊藻毒素诱发癌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 2009,(01)
.
|
[2] | 秦文弟,强继业,夏更寿.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水华鱼腥藻的毒性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3)
.
|
[3] | 李凤超,曹卫荣,王胜波,成恒强,赵超,管敏. 除草剂莠去津对斜生栅藻种群的毒性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
|
[4] | 况琪军,马沛明,胡征宇,周广杰. 湖泊富营养化的藻类生物学评价与治理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02)
.
|
[5] | 李慧敏,李玉华,武佃卫,杨忠山,吴玉梅,杜桂森. Cu~(2+)对栅藻和鱼腥藻增殖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03)
.
|
[6] | 华锦彪,宗志祥. 洋河水库“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4)
.
|
[7] | 吕秀平,张栩,康瑞娟,胡晗华,丛威,谭天伟. Fe~(3+)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
|
[8] | 黄慧慧,李祥,杜春兰.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情况概述[J]中国城市经济, 2011,(18)
.
|
[9] | 秦巧燕,朱建强. 磷的环境效应及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2009,(04)
.
|
[10] | 王孟,邬红娟,马经安. 长江流域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