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 条
[1] | 樊引琴. 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测定与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
[2] | 郑子成. 坡耕地地表糙度及其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
[3] | 马海莲.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优化结铃模式及其生长发育与生理特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3
.
|
[4] | 吴亚琴. 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以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为例[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
|
[5] | 肖新华.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灌溉农田水氮平衡的定量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6] | 高凤莲. 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及水量平衡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7] | 孙红春. 氮素和源库比对棉花“铃—叶”系统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
[8] | 郑东旭. 农田保护措施防治沙尘暴效果及土壤风蚀模型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4
.
|
[9] | 刘永兵. 北京市永定河沙地土壤风蚀与人工植被防风阻沙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4
.
|
[10] | 段学友.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流场空气动力学特性的测试与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70 条
[1] | 许学工,林辉平,付在毅,布仁仓. 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1)
.
|
[2] | 王代军,黄文惠,苏加楷.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J]草地学报, 1995,(02)
.
|
[3] | 史德宽. 农牧交错带在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J]草地学报, 1999,(01)
.
|
[4] | 李英年,周华坤,沈振西. 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形成过程及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分析[J]草地学报, 2001,(03)
.
|
[5] | 韩永伟,韩建国,张蕴薇.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02,(02)
.
|
[6] | 程积民,万惠娥,王静,雍绍萍.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调控研究[J]草地学报, 2003,(04)
.
|
[7] | 周华坤,周立,赵新全,周彦艳,刘伟,严作良. 围栏封育对轻牧与重牧金露梅灌丛的影响[J]草地学报, 2004,(02)
.
|
[8] | 程积民,万惠娥,胡相明.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重建模式与演替过程研究[J]草地学报, 2005,(04)
.
|
[9] |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李青云,王启基,施建军. 牦牛放牧强度与小嵩草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关系[J]草地学报, 2005,(04)
.
|
[10] | 周梦华,程积民,万惠娥,王丽学,赵凌平. 云雾山本氏针茅群落根系分布特征[J]草地学报, 2008,(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