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7 条
[1] 李秀芳. 水肥互作对夏玉米生长与养分吸收及根系活性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2] 杨今胜. 超级玉米新品种光合生产特性及其调控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3] 李静. 亚麻木酚素抗氧化活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1 .
[4] 张新蕊. 生长素和赤霉素参与调节低磷胁迫下玉米根系形态的改变[D]山东大学, 2011 .
[5] 高小丽. 施肥对西北半干旱地区土壤养分、胡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6] 李云春. 几种不同类型水稻养分吸收特性及施肥效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7] 王计平. 干旱条件下氮、磷、钾元素随滴灌水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01 .
[8] 李德强. 生长调节剂在不同密度下对高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9] 赵海军. 磷素营养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10] 习金根. 滴灌施肥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 条
[1] 王俊忠. 施氮对高产夏玉米源库代谢特征的调控[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2] 张玉芹. 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特性及钾素养分调控效应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3] 杨虎.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4] 张智猛. 氮水互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5] 黄升谋. 水稻强弱势粒结实生理及其调控途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3 .
[6] 赵宏伟. 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春玉米碳氮代谢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3 .
[7] 张桂芳. 稗草C_4关键酶(PEPC、PPDK)基因的克隆及PEPC基因对水稻和烟草的遗传转化[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8] 申丽霞. 碳氮代谢对夏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影响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9] 陆卫平. 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途径[D]南京农业大学, 1997 .
[10] 夏彤. 中国玉米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21 条
[1] 赵镭. 高产夏玉米养分吸收特性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 1983,(03) .
[2] 李登海,张永慧,翟延举,黄舜阶,徐庆章. 玉米株型在高产育种中的作用 Ⅰ.株型的增产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 1992,(03) .
[3] 王旭东,于振文. 施磷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6) .
[4] 倪大鹏,刘强,阴卫军,韩金龙,朱彦威,王同燕,阴才. 施钾时期和施钾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4) .
[5] 朱桂才,杨中艺. 水分胁迫下李氏禾叶绿素含量变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9,(11) .
[6] 张桂花. 钾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9) .
[7] 王波,刘正,刘晓金. 糯玉米杂交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评价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1) .
[8] 赵江涛,李晓峰,李航,徐睿忞. 可溶性糖在高等植物代谢调节中的生理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4) .
[9] 李战国.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樱桃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8) .
[10] 张淑杰,张玉书,王石立,马玉平,武晋雯,陈鹏狮,纪瑞鹏,冯锐. 基于作物生长模拟模式的玉米产量预报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