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 条
[1] 郭微. 基于生态因子的辽宁省人居环境居住适宜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
[2] 张秀荣. 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及强化传热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3] 钟世民. 应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低温相变储能材料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
[4] 蔡梅超. 表面吸附和动力学模拟[D]山东师范大学, 2002 .
[5] 靳亦冰. 资源承载限度下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村落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
[6] 李纪峰.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分析与环保效益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 2003 .
[7] 刘兴奋. 新型有机膨润土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4 .
[8] 刘瀚. 石林地区民族建筑特征及其更新——以五棵树村为载体进行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 2004 .
[9] 李路明.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 2003 .
[10] 龚志起.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物化环境状况的定量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5 条
[1] 汤亮. 基于综合效益评价的陶瓷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 2010 .
[2] 王庆松. 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
[3] 徐海珣. 硅基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4] 韩俊南. 杂萘联苯聚芳醚砜中空纤维纳滤膜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5] 谭晓倩. 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6] 蔡艳华. 酰胺类新型成核剂的制备及聚乳酸的结晶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 2011 .
[7] 李伟. 管外与球体内相变蓄热问题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8] 肖伟. 藏西南边远地区直接受益式太阳能采暖研究[D]清华大学, 2010 .
[9] 夏莉. 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制与潜热储能中热物理现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
[10] 赵善宇. 介孔SiO_2材料及相应复合气凝胶体系的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0 条
[1] 陈军,陆宾峰,臧惠蕊,姚魏,陈贤益. 玻纤、阻燃剂和纳米成核剂对PET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 2005,(03) .
[2] 张建荣,刘照球,刘文燕. 混凝土表面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05) .
[3] 张显辉,李长玉. 浅谈室内环境污染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10) .
[4] 王朋,王宏丽,李凯. 硬脂酸正丁酯和石蜡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热性能测试[J]北方园艺, 2009,(11) .
[5] 陈超,王秀丽,尚建磊,刘铭. 中温相变蓄热装置的蓄放热性能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6,(11) .
[6] 张涛,余建祖. 泡沫铜作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储热实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7,(09) .
[7] 付江辉,郑丹星. 饱和一元脂肪醇类相变材料的蓄热特性[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
[8] 张月莲,郑丹星. 石蜡相变材料在同心环隙管内的基本传热行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
[9] 王哲斌,许淑惠,严颖. 石蜡相变蓄热过程数值模拟[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8,(02) .
[10] 邸春玲. 影响夹层玻璃透光性的因素[J]玻璃, 2005,(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宋文丰,田考聪. 利用综合指数法和TOPSIS法评价医院医疗质量[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9年论文集[C], 2009 .
[2] 马保国,王信刚,李相国,高小建,郝先成. 相变材料及相变储能建筑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5 .
[3] 张雅静,申向东,李晓丽. 耕作地表土壤粒径分布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关系的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 2005 .
[4] 林坤平,张寅平. 电加热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型及其热性能模拟[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