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8 条
[1] | 林伟. 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 2010
.
|
[2] | 李秀花. 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0
.
|
[3] | 蔡洁. 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4] | 张雄. 湖南主要针叶林类型碳贮量及碳汇经济价值估算[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
.
|
[5] | 马旺. 辽河源主要森林类型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
[6] | 王晓杰. 重庆主城区不同林地类型碳汇效益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
[7] | 孙继超.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8] | 张懿晗. 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
[9] | 黄德权. 不同林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
[10] | 马境菲. 长期施肥和成土母质对红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 盛浩. 中亚热带山区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福建师范大学, 2010
.
|
[2] | 方江平.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3] | 廖艳.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
|
[4] | 曹吉鑫. 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5] | 高露双. 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6] | 曾伟生. 全国立木生物量方程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
|
[7] | 时伟宇.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两典型森林群落土壤呼吸动态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
.
|
[8] | 赵东. 不同宽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带树冠结构特征[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
|
[9] | 王光华. 北京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2
.
|
[10] | 陈遐林.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17 条
[1] | 刘增兰. 浅谈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后果[J]安徽农学通报, 2004,(02)
.
|
[2] | 吴银兴. 不同抚育方式对降香黄檀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15)
.
|
[3] | 陈伟杰,任晓冬,熊康宁.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以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0)
.
|
[4] | 张雪冬,李峰,张建华. 肇源县森林碳储量及碳汇价值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03)
.
|
[5] | 陶玉华.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12,(09)
.
|
[6] | 沈永平. IPCC 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 2007,(01)
.
|
[7] | 冉慧,邢立新,潘军,黄舒城,尤金凤,张淑燕. 遥感技术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03)
.
|
[8] |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 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
|
[9] | 续珊珊,姚顺波. 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的我国森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
[10] | 罗菊春. 兴安落叶松的结实特性[J]北京林学院学报, 1979,(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