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孙丰芹. 固态发酵法去除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B_1[D]江南大学, 2010 .
[2] 陈钊. 二氧化氯对真菌杀灭机理及果蔬保鲜效果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3] 路盼盼. 基于PCR-DGGE技术的新疆泥火山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D]石河子大学, 2011 .
[4] 郭婧.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5] 邢欣.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06 .
[6] 桑勇. 几种有机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吸附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
[7] 谢芳. 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辐射降解产物及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8] 杨静. 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污染辐射降解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9] 马茂才. 纳米光催化材料的致突变性研究[D]厦门大学, 2009 .
[10] 杜秀芳. 臭氧处理对马铃薯淀粉白度及储藏品质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张宾.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理化性质和抗黄曲霉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丁小霞. 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3] 李月红.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03 .
[4] 聂勇.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治理有机废气放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5] 孙秀兰.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金标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 2005 .
[6] 袁宝珠. 黄曲霉毒素B_1致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4 .
[7] 马良. 黄曲霉毒素B_1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
[8] 苏智雄. 氧化损伤与修复机制在黄曲霉毒素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化疗反应性中的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 2007 .
[9] 王锋. 黄曲霉毒素B_1的辐射降解机理及产物结构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
[10] 胡超. 白藜芦醇对HepG2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中南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1 条
[1] 杨胜利,韩绍印,张巧,宋爱云,丁兰萍,宫亚欧,张覃沐. 冬凌草甲素抗突变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 2001,(01) .
[2] 张浩,杨毅,潘见. LC—MS法测定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J]安徽化工, 2007,(04) .
[3] 高群,虞蔚岩. 铜离子对卤虫的急性毒性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1) .
[4] 刘罗发,黄德娟,黄德超,许剑平,耿道行,杨新冬.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及理化脱毒措施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8) .
[5] 侯然然,郑姗姗,张敏红,冯京海,马爱平,谢鹏. 葡甘露聚糖对饲喂黄曲霉毒素B_1日粮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器官指数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 2008,(02) .
[6] 马志科,昝林森. 黄曲霉毒素危害、检测方法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9,(09) .
[7] 马惠蕊,王玉坤,刘淑艳,蒋丹,宋慧君,曹远银. 食源性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福建分析测试, 2011,(01) .
[8] 江天宝,陆蒸,陆则坚. 脉冲强光对熟地瓜干杀菌效果及品质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
[9] 刘浩强,李鸿筠,冉春,胡军华,姚廷山. 啶虫脒5种常用剂型对柑桔蚜虫类害虫的田间药效评价[J]中国南方果树, 2010,(04) .
[10] 马志茹,袁倬斌. 芦丁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作用的电化学研究[J]分析化学, 199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