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 张原. 解雇事由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
[2] | 李恒. 主要发达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3] | 黄国玺. 劳动者社会保险权法律救济的困境与路径[D]河南大学, 2011
.
|
[4] | 马铎. 劳动合同法律实践中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5] | 张平. 法国劳动法中的解雇权[D]南京大学, 2011
.
|
[6] | 徐郭飞.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的研究[D]复旦大学, 2010
.
|
[7] | 周敏. 解雇保护法律制度的探析[D]南昌大学, 2011
.
|
[8] | 陆昌兴. 解雇保护中的解雇条件:域外立法及其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
[9] | 关馨. 强迫劳动与免于强迫劳动权[D]华东政法学院, 2004
.
|
[10] | 刘海燕. 解雇权限制制度之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 200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 条
[1] | 穆随心.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
[2] | 孙睿君. 我国就业保护法律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 2010
.
|
[3] | 张颖慧. 企业组织变动与工作权保障[D]吉林大学, 2012
.
|
[4] | 陈云霞. 公司董事义务和责任的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1
.
|
[5] | 余红涛. 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企业并购[D]复旦大学, 2004
.
|
[6] | 苏三永. 公司分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5
.
|
[7] | 熊琳. 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 2005
.
|
[8] | 徐林. 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
[9] | 陈俐茹. 从利害关系人之视野解析公司分立[D]中国政法大学, 2006
.
|
[10] | 薛长礼. 劳动权论[D]吉林大学, 2006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2 条
[1] | 薛克鹏. 经济法的实质正义观及其实现[J]北方法学, 2008,(01)
.
|
[2] | 高波. 试析我国劳动合同法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
[3] | 陈俐茹. 解析公司分立之职工保护[J]比较法研究, 2007,(04)
.
|
[4] | 刘承韪. 论美国契约法理论“演化三部曲”[J]比较法研究, 2010,(01)
.
|
[5] | 李长勇. 日本个别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
.
|
[6] | 刘国华.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职工利益保护的法律缺陷及对策[J]商业研究, 2006,(16)
.
|
[7] | 陈滔,马绍东. 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国际经验及借鉴[J]保险研究, 2010,(06)
.
|
[8] | 刘松珍. 论劳动合同变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
[9] | 刘松珍. 调职法律问题初探[J]长春大学学报, 2011,(01)
.
|
[10] | 赵红. 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博弈与均衡[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