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王招福.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概况及哈尔滨市MSM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2] 邵泽. 艾滋病带状疱疹的中药干预治疗[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3] 许飞龙. 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与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4] 章任重. 昆明市男男性接触者HIV/AIDS感染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D]昆明医学院, 2008 .
[5] 赵红心. 中药新血片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 .
[6] 张同芝. 340例HIV/AIDS患者CD_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关系的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
[7] 王晓雪. 320例血液途径感染HIV/AIDS中医证型分布与CD_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关系的探讨[D]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
[8] 刘旭辉. 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地区HIV/AIDS儿童肾损伤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 2009 .
[9] 孙国清. 郑州市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 2009 .
[10] 白玉燕. AIDS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对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的影响[D]广州医学院,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杨凤珍. 艾滋病元气虚损证机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
[2] 娄彦梅. 艾滋病HAART相关高脂血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
[3] 孙蒙清. 雷公藤多甙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干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6 条
[1] 张国梁,徐经凤,刘健,陆平,汪小波,李玉升,曹承楼,昝兴平,聂辉. 473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候分布规律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05) .
[2] 李秀惠,胡建华,刘翠娥,王月珍,柏国仙. 中西医结合治疗85例艾滋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 2007,(01) .
[3] 胡建华,李秀惠,刘翠娥,王月珍,杜普,柏国仙,马丽琴. 100例艾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北京中医, 2007,(02) .
[4] 黄世敬,危剑安,孙利民,游秀珍,曹惠云,黄霞珍,苏诚练,许铣,李国勤,王健,吕维柏,那奥米. 中医治疗十年以上21例艾滋病病例报告[J]中国医药学报, 2004,(12) .
[5] 杨凤珍,王健,赵敏,刘颖,张云辉,李洪娟,烟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 72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与T淋巴细胞亚群和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 2004,(12) .
[6] 彭勃,刘学伟,黄朝阳. 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调查表的结果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01) .
[7] 陈晓蓉,杨宗国,沈芳,王江蓉,卢洪洲,杨悦娅. 3种不同中医证型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3) .
[8] 刘颖,王健. 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4) .
[9] 李强,郭会军,蒋自强,张晓伟,谢正. 281例艾滋病患者采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后血脂变化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0) .
[10] 谢世平,王勇,梁润英,郭选贤,李丹,施淼,薛敏,郭晓辉. 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张可,徐莲芝. 金黄胶囊(金黄口服液)治疗HIV/AIDS10例分析[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