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 条
[1] | 冯妍. 太阳辐射减弱下冬小麦生物量变化的大田试验与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
[2] | 柴玉琳.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高粱水分传导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3] | 丁文雅. 高产优质生菜气雾栽培系统中营养液调控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
|
[4] | 杨秀红. 大豆不同品种根部性状的比较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0
.
|
[5] | 程旺大. 水稻节水高效栽培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1
.
|
[6] | 尹飞. 玉米对水分胁迫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4
.
|
[7] | 梅雪英. 水分胁迫对小麦生理生态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04
.
|
[8] | 王素梅. 雾培脱毒马铃薯适宜营养液配方和浓度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
[9] | 吕丽华. 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表现差异[D]河北农业大学, 2005
.
|
[10] | 徐加林. 营养液调控对生菜生长和硝酸盐积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周立国. 水稻水分胁迫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2] | 高世斌. 玉米耐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 2004
.
|
[3] | 贺康宁. 黄土半干旱区集水造林的水分生产潜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0
.
|
[4] | 赵丽英. 小麦对水分亏缺的阶段性反应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5] | 林凡云. 糜子干旱复水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相关基因克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
|
[6] | 孙继颖. 大豆水分高效利用调控机理与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
|
[7] | 岳桂东. 玉米干旱胁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山东大学, 2008
.
|
[8] | 张学杰. 高压对鲜切生菜品质与微生物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
|
[9] | 王德权. 持绿型高粱、玉米对干旱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比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12
.
|
[10] | 董梅. 柴达木地区主要树种抗旱耐盐生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2 条
[1] | 齐伟,王空军,张吉旺,刘鹏,董树亭. 干旱对不同耐旱性玉米品种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9,(07)
.
|
[2] | 白建芬,裴玉贺,赵秋霞,宋希云. 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J]山东农业科学, 2012,(03)
.
|
[3] | 黎秀卿,王文正,吕潇. 北方春大麦区大麦蛋白质含量与生态条件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 1998,(02)
.
|
[4] | 任印军,陈若礼,张存岭,纪永民,刘慧明. 降水量对夏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5,(04)
.
|
[5] | 张建新. 不同浓度园试营养液配方对生菜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5,(12)
.
|
[6] | 王启明,郑爱珍,吴诗光. 干旱胁迫对花荚期大豆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8)
.
|
[7] | 户连荣,郎南军,郑科.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7)
.
|
[8] | 陈庆华. 干旱胁迫对大豆苗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
|
[9] | 黄升谋.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的抗旱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2)
.
|
[10] | 潘杰,张进,李胜利,孙治强. 水培生菜氮肥替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