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王国松. 基于DSP的随机并行梯度下降自适应光学控制平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 .
[2] 余湛. 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光束整形的理论算法和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 .
[3] 孙穗. 主从结构的SPGD AO控制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
[4] 王广尧.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光束净化系统中的光束稳定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
[5] 王丹. 小像差压电变形镜制造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
[6] 崔媛媛. IEEE802.16e协议的LDPC在水下激光通信系统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 2012 .
[7] 冯志锋. 激光共焦荧光显微内窥镜的自适应成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
[8] 杜立辉. 激光共焦扫描荧光显微内窥镜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
[9] 黄钊. 脉冲激光测距高精度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2 .
[10] 李德彬. 嵌入式激光主动成像图像处理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 条
[1] 乔赫廷. 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模型讨论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2] 华志励. 大气湍流背景下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3] 孙全. 基于PolyMUMPs技术的微机电变形镜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
[4] 陈华. 高精度面形检测中环境扰动因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1 .
[5] 李大海. 激光光束波前畸变的径向剪切干涉诊断及其控制新方法研究[D]四川大学, 2002 .
[6] 侯静. 自适应光学波前探测新概念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
[7] 张蓉竹. ICF系统光学元件高精度波前检测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 2003 .
[8] 钟和清. 激光热核聚变能源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
[9] 余洪斌. MEMS-DMs理论设计及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
[10] 曹正林. 人眼波前像差测量与矫正关键技术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3 条
[1] 闫金良. 微机械连续薄膜变形反射镜[J]半导体光电, 2005,(03) .
[2] 向东,王青玲,张光勇,吕涛,张小妮. 可变形反射镜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半导体光电, 2006,(06) .
[3] 张威,张大成,王阳元. MEMS概况及发展趋势[J]微纳电子技术, 2002,(01) .
[4] 王丛舜,熊春阳,杨振川,张大成,方竞. 一种新型静电驱动的单轴扭转微镜[J]微纳电子技术, 2003,(Z1) .
[5] 陈科帆,姚军,高福华,汪为民,倪祖高. 基于静电排斥力的大冲程MEMS变形镜[J]微纳电子技术, 2011,(04) .
[6] 佟首峰,姜会林,刘云清,刘鹏,陈纯毅. 自由空间激光通信平台振动模拟实验系统研究[J]兵工学报, 2008,(08) .
[7] 陈纯毅,杨华民,姜会林,冯欣,王辉. 大气光通信中大气湍流影响抑制技术研究进展[J]兵工学报, 2009,(06) .
[8] 王潇,毛珩,赵达尊. 基于环扇域正交多项式的波前重构仿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7,(03) .
[9] 陈纯毅,于宁,杨华民,蒋振刚,范静涛. 卫星振动对光通信误码率影响的计算机仿真[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5,(04) .
[10] 卢新然,张洪涛,王树洁. 分层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扩大校正视场的方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吕赛君,白剑,侯西云,杨国光. 基于MOEMS的微光学自适应微镜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