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吴玉凤. 四合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 .
[2] 张育豪. 脾肾双补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密度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
[3] 曹幽子. 肝藏象与肝藏象证候相关性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
[4] 杞锦政. 肝脾相关理论探讨及222例肝硬化病案回顾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
[5] 刘健红. 醒痴方加针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MMSE、Hcy、EEG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
[6] 王帅. 暖心胶囊抗心衰作用及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
[7] 刘霞. 能量代谢对Balb/c 3T3成纤维细胞水通道蛋白AQP1表达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 2010 .
[8] 林锐辉. “从心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
[9] 唐倩. 大鼠肝硬化腹水模型的制备及其在白蛋白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 .
[10] 胥颉. 芫戟逐水膏穴位敷贴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周俊亮. 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相关性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 .
[2] 李耿诚.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
[3] 章灵华. 丹皮酚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5 .
[4] 曾益宏. 脾虚证与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及胃泌素和ATP酶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
[5] 徐升. 脾虚证线粒体氧化损伤以及线粒体基因及其表达改变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
[6] 姬爱冬. 健中愈疡片对胃溃疡线粒体DNA修复酶调控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
[7] 通沙万. 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胃粘膜修复作用机理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
[8] 符小聪. 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
[9] 胡任飞. 重症肌无力病例回顾分析及健脾祛湿方对肌细胞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
[10] 陈坚雄.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74 条
[1] 吕向阳,方谊培. 健脾利水、活血通络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46例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3,(03) .
[2] 顾伟民. 顾瑞麟诊治肝硬化腹水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4,(02) .
[3] 刘雨晴,梁婧,杨梓晨,刘宝全,金黎明,胡文忠. 薏苡仁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0) .
[4] 张国梁,丰广宁,陶永,韩宁林,徐经世. 消化复宁汤对肝郁脾虚大鼠胃泌素、胃动素和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03) .
[5] 韩学杰,刘颖,王丽颖,贾海骅,连智华,丁毅,沈绍功. 高血压病与痰瘀互结及五脏相关的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03) .
[6] 张声生,汪红兵,李振华,唐旭东,王新月,张福文,吴兵,陈明,陶琳,唐博祥,朱培一,李保双,宋秀江,刘敏,查波. 3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聚类分析及证候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08) .
[7] 祝小惠,钟相根,李宇航,贾旭,张前,谢华,刘晓辉,王蔚,周晓卫,全贞雪. “通利大肠”对COPD大鼠AQPs mRNA表达的影响及与气道炎症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12) .
[8] 董建华,谢志华,刘建. 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衰竭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 2011,(30) .
[9] 蔡骏逸,刘友章. 刘友章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2) .
[10] 朱金照,冷恩仁,陈东风,史洪涛,桂先勇. 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0,(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刘友章,邝卫红. 中西药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7例临床观察[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03 .
[2] 刘友章,陈裕杲,侯丽颖. 85例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的中医用药规律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 2008 .
[3] 王玉玺,王松岩. 从“风”论治银屑病的体会[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4] 李咏梅. 从肝论治银屑病临床撷英——师从顾氏外科传人马绍尧教授临床经验总结[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银屑病中医药防治交流会暨赵炳南学术思想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