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 条
[1] | 王岩. 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水及溶质优先迁移的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2] | 贺瑶瑶. 裂隙—孔隙介质细观渗流机理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 2010
.
|
[3] | 吕文星. 三峡库区坡耕地“地埂+植物篱”结构及营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4] | 刘鑫. 基于GIS的河套灌区土壤水分运移分布式模拟与灌水效率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
[5] | 邓林恒. 湿润气候区毛细阻滞型覆盖层性能试验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浙江大学, 2011
.
|
[6] | 王焕之. 稻田土壤水分优先流的发生、发展与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
|
[7] | 曹顺爱. 稻田土壤优先流及其对氮肥运移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
[8] | 武新乾. 特征有限元法在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中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 2004
.
|
[9] | 刘畅. 长白山北坡森林土壤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及其影响因子[D]东北林业大学, 2004
.
|
[10] | 孙中峰. 晋西黄土区坡面林地土壤水分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 条
[1] | 王伟. 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2] | 李亚军. 缝洞型介质等效连续模型油水两相流动模拟理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11
.
|
[3] | 宋孝玉. 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对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
[4] | 冯杰. 水及溶质在有大孔隙的土壤中运移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 2001
.
|
[5] | 徐学选. 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
[6] | 胡良军.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
[7] | 张建丰. 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
[8] | 孙阳. 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 2004
.
|
[9] | 倪文进. 黄土高原南部人工植被SPAC系统水分循环模式和利用效率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4
.
|
[10] | 史玉虎. 长江三峡花岗岩区要地管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5 条
[1] | 张景芳,刁承泰,刘贵芬,申希兵,刘雪. 江津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分析及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3)
.
|
[2] | 董宾芳,傅瓦利. 土壤优势流的植物根系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3)
.
|
[3] | 范海荣,常连生,王洪海,顾欣燕,孙景翠. 昌黎县葡萄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4)
.
|
[4] | 张洪江,王玉杰,北原曜,程云,史玉虎,盛前丽,杨明玉,常丹东. 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实验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05)
.
|
[5] | 牛健植,余新晓,张志强. 贡嘎山暗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S2)
.
|
[6] | 牛健植,余新晓,张志强. 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溶质优先运移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05)
.
|
[7] | 方伟东,亢新刚,赵浩彦,黄新峰,龚直文,高延,冯启祥.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04)
.
|
[8] | 刘阳,李海英,王连元,刘晓端,葛晓元.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坡面降雨产流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7,(02)
.
|
[9] | 郭海英,万信,杨兴国. 陇东紫花苜蓿生态特征及水分利用率研究[J]草业科学, 2008,(03)
.
|
[10] | 吴杨,唐亚,许宇慧,付磊. 植物篱模式下小流域退耕还草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草业科学, 2009,(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