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 王宪龙. 野莱F1代猪肉品品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2] | 秦刚. 荣昌猪肉在不同烤制温度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
[3] | 刘丽英. 饲草型全混日粮的评价及配方筛选[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
[4] | 刘强. 猪肉大理石花纹评分与感官及加工特性的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
[5] | 赵广珍. MyoD1基因与猪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 2012
.
|
[6] | 淡瑞芳. 不同营养水平全饲粮颗粒料肥育羔羊的效果[D]甘肃农业大学, 2001
.
|
[7] | 朱砺. 影响肌纤维生长的因素及其与肉质性状间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1
.
|
[8] | 王存芳. 猪H-FABP和A-FABP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性状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
[9] | 刘晓妍. 猪H-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4
.
|
[10] | 程丰. 猪CAST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相关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韦真博. 伏安型电子舌的研发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 2011
.
|
[2] | 杨富民. 肉用杂种一代羊肉品质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4
.
|
[3] | 陈国顺. 子午岭野家杂种猪和合作猪肉质特性比较及风味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 2004
.
|
[4] | 曾勇庆. 莱芜猪肉质特性及其分子遗传学基础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4
.
|
[5] | 杨烨. 优质鸡肌内脂肪代谢调控及其与肉质性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
|
[6] | 田怀香. 金华火腿风味物质研究及其风味基料的研制[D]江南大学, 2005
.
|
[7] | 刘顺德. 宁夏黑猪背最长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组织学特性和肉质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6
.
|
[8] | 张树敏. 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
|
[9] | 庞卫军. 猪FoxO1基因cDNA的克隆及对前体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
[10] | 孟春花. 香猪卵巢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影响母猪卵巢颗粒细胞体外成熟的因素探讨[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5 条
[1] | 武英,郭建凤,王成立,成建国,张印,林松,魏述东,曹洪防,徐云华,陈华,孟昭怀. 营养水平及屠宰体重对“杜莱”配套系猪生长性能、肉质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3)
.
|
[2] | 秦召,康相涛,李国喜. 肌纤维组织学特性与肌肉品质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2)
.
|
[3] | 杨烨,方桂友,李忠荣,廖伏荣,冯玉兰.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及肌肉嫩度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7)
.
|
[4] | 孙承琮,孙世铎,刘胜利,马健. 小香猪生产性能测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9,(04)
.
|
[5] | 刘旭光,高丽,赵益贤. 淮南麻黄鸡生长曲线分析与拟合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7,(04)
.
|
[6] | 邓蓉,张存根,郭爱云. 中国肉羊生产与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6,(03)
.
|
[7] | 马慧,苗树君,刘君. 反刍动物日粮正组合效应的调控及优化配制[J]黄牛杂志, 2005,(06)
.
|
[8] | 高彩霞,王培,高振生. 苜蓿打捆前的含水量对营养价值和产草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 1997,(01)
.
|
[9] | 贾志海,蔡青和,侯文娟,武冬鹏. 河北坝上地区羔羊肥育及屠宰试验[J]草地学报, 2000,(04)
.
|
[10] | 刘腾,王宝维,李桢.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的研究进展[J]家禽科学, 2012,(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