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 条
[1] 许振华. 玉米低硝酸盐响应microRNA及靶基因鉴定与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2] 尹祥生. 玉米自交系及其杂种F1代的甲基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10 .
[3] 徐亚浓. 棉纤维细胞分化和发育功能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
[4] 廖勇. AFLP分子标记与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5] 张海英. mRNA差异显示分离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相关cDNA片段[D]四川农业大学, 2003 .
[6] 李良华. 3个亲本品种和4个杂交猪种肌肉的组织生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3 .
[7] 侯振平. 猪骨形成蛋白15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克隆、测序及多态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3 .
[8] 李家连. 抑制消减杂交法筛选中外猪种基因组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1 .
[9] 张富. 玉米苗期根系杂种优势及根系基因表达谱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10] 张转. 水稻杂种和亲本间差异表达基因与杂种优势分子机理关系初探[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5 条
[1] 杨春. 猪不同组织和不同品种肌肉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D]吉林大学, 2011 .
[2] 陈洁. 重金属铅胁迫下玉米苗期根系miRNA的鉴定及相关miRNA的表达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 2010 .
[3] 杨巍. 玉米自交系DNA甲基化多态性与杂种优势关系及EMS处理诱导DNA甲基化变异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
[4] 陈其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妊娠母体及其胎儿营养代谢和内分泌机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0 .
[5] 袁有禄. 棉花优质纤维特性的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0 .
[6] 李兴军. 杨梅花芽孕育及发端调控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1 .
[7] 何光华. 水稻杂种优势及其相关特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1 .
[8] 李梅兰. DNA甲基化与白菜的生长转变[D]浙江大学, 2002 .
[9] 戚存扣. 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品质性状遗传体系和杂种优势改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2 .
[10] 陈升.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杂交水稻恢复系[D]华中农业大学, 200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12 条
[1] 刘勤红,王芙蓉,张军,杨静,李汝忠,王宗文. 利用SSR标记鉴定鲁棉研15号杂交种纯度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2) .
[2] 石丽雪,沙广利,王斌,孙仲序. 苹果性状标记AFLP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优化[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2) .
[3] 杜传印,王玉军,李斯深,李常保,刘洪祥,田纪春. 烟草AFLP银染分析体系的建立[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5) .
[4] 徐文玲,王淑芬,牟晋华,王翠花,刘贤娴. 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改进——内切酶EcoRⅠ/TruⅠ组合与EcoRⅠ/MseⅠ组合的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9) .
[5] 傅廷栋.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和发展优质油菜生产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01,(05) .
[6] 张培江,才宏伟,袁平荣,杨联松,白一松,胡兴明,许传万,孙明. 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 1999,(05) .
[7] 刘泽,赵小庆,汪建来,季昌好. 10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新品种的产量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 2000,(04) .
[8] 张培江,才宏伟,李焕朝,杨联松,张德泉,白一松,胡兴明,许传万. 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0,(06) .
[9] 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侯树敏,吴新杰,费维新.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双低杂交种“皖油18”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 2002,(04) .
[10] 张磊,戴瓯和,黄志平,李杰坤,张丽亚,胡晨. M型杂交大豆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