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马腾. 不同灸法的抗炎效应及其HSP70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
[2] | 黄迎春. 岭南灸法古籍《采艾编》学术思想整理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
|
[3] | 刘烜玮. 隔玉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4] | 庄梦梦. 十四经禁灸穴位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
|
[5] | 耿丽梅. 天灸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影响的临床观察[D]河北大学, 2011
.
|
[6] | 唐勇. 电针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1
.
|
[7] | 黄仁. 运动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
|
[8] | 宋美芹. 艾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
|
[9] | 张璐. 灸法治疗痈疽的古代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
|
[10] | 叶时镜. 艾灸延缓衰老的理论探微[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 条
[1] | 罗玲. 艾灸免疫调节的局部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
[2] | 黎仲谋. 《神灸经纶》灸法与灸疗处方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3] | 唐晖. 基于文献的艾灸疗法应用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4] | 杨泽琪. 针刺合并隔姜灸治疗气血两虚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5] | 杞锦政. 热敏灸治疗哮喘的对照研究及艾灸量感关系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6] | 戚曙光. 不同年份蕲艾的理化效应差异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7] | 孙娟. 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8] | 李亮. 热灸效应与穴位敏化的机制[D]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
|
[9] | 张昆. 灸法的古今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
|
[10] | 刘慧林. 周德安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隔姜隔盐灸神阙法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6 条
[1] | 徐立群. 针刺加耳穴贴压辨证治疗不寐63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8,(02)
.
|
[2] | 沈梅红,徐兰凤,詹臻,喻志冲,成惠贞,袁红香,宋亚光. 艾灸对放疗宫颈癌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TNF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2,(05)
.
|
[3] | 唐照亮,宋小鸽,夏晓红,袁娟,胡玲. “热证可灸与贵灸”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01)
.
|
[4] | 张传英,唐照亮. 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研究概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02)
.
|
[5] | 曹毅,马泽云,郭平. 艾灸阿是穴对多发性跖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04)
.
|
[6] | 许山鹰. 艾灸治疗肛门瘙痒症72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 1997,(03)
.
|
[7] | 吕士琦. 灸井穴治疗失眠20例[J]北京中医, 1998,(04)
.
|
[8] | 郭丽娃,黄健.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概况[J]北京中医, 2002,(05)
.
|
[9] | 符晓敏. 隔姜灸心俞为主治疗不寐45例[J]北京中医, 1998,(03)
.
|
[10] | 仇裕丰,曹一鸣,王建陵,杨兆民,邱茂良. 针灸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药学报, 1990,(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