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5 条
[1] 沈喜萍.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2] 凌静. 阴三针治疗女性痤疮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3] 李银山.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情志因素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4] 林彧骏. 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学术思想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5] 肖思滇. 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6] 张戈. 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的荟萃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 .
[7] 李若琦. 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现代中医文献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
[8] 赵澜波. 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 2000 .
[9] 郭银华.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因素及病理趋向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
[10] 王晓冰. “痰壅胞宫”的病机研究(1)[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吴蓉茹. 中医诊治闭经的学术源流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2] 黄玉华. 柴松岩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基于关联规则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3] 刘新敏. 补肾调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作用及对雌雄激素合成的分子调控[D]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 .
[4] 徐慧茵. 调理枢机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
[5] 王燕.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文献研究及情志致病病因探讨[D]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
[6] 刁军成. 从肝论治月经病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8 .
[7] 刘艳巧. 刘润侠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
[8] 崔琳琳. 多囊卵巢综合征表型分析及易感基因基因型—表型关联性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
[9] 洪士翔. 多囊卵巢综合征近20年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
[10] 高玲玲. SET在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9 条
[1] 李晨,张松柏.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 2011,(02) .
[2] 曲淑艳,侯立辉,吴效科. 朱丹溪从“痰湿体质”论肥胖女性生殖功能障碍[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03) .
[3] 王燕,刘莹. 情志不遂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李光荣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11) .
[4] 闫巍,杨新鸣,侯丽辉,吴效科. 基于“冲任学说”评析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取穴规律和疗效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9) .
[5] 沈浣,田莉,刘斌. 不孕及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小卵泡排卵的诊治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02) .
[6] 张军英.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 2012,(09) .
[7] 申景欣,潘琼,薛敏. 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抑制因子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巢中的表达[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0,(12) .
[8] 胡卫红,乔杰,王丽娜,张小为,李美芝. 多囊性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临床因素相关性的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7,(01) .
[9] 方琳丽,王鲁华,奚宝珊. 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0,(05) .
[10] 李小平,叶双,林舒,郑春盛. 加减滋癸汤对肝肾阴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影响[J]光明中医, 2011,(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李云秀,马艳萍,武泽,李永刚,邓波,李蕾. 微刺激方案在PCOS患者IVF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专刊[C],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