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 与本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与本文共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 陈建忠. 潘三矿C13-1煤层掘进工作面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
[2] | 李连昌. 新安煤田二_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
[3] | 申恩福.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1
.
|
[4] | 刘志云. 基于神经网络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等级划分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3
.
|
[5] | 尹海鹏. 工业园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系统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4
.
|
[6] | 李华. 矿井掘进瓦斯爆炸实时智能预警监控系统[D]西安科技大学, 2005
.
|
[7] | 蔡峰. 煤巷掘进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05
.
|
[8] | 王一莉. 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05
.
|
[9] | 穆朝民. 潘三矿煤巷掘进中煤与瓦斯突出过程的数值模拟[D]安徽理工大学, 2006
.
|
[10] | 程建圣. 立井掘进过程中的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06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徐乃忠. 低透气性富含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
.
|
[2] | 邓明. 煤与瓦斯突出早期辨识与实时预警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10
.
|
[3] | 张国辉. 煤层应力状态及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
.
|
[4] | 张玉贵. 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D]太原理工大学, 2006
.
|
[5] | 赵志刚. 煤与瓦斯突出的耦合灾变机制及非线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 2007
.
|
[6] | 刘晓斐. 冲击地压电磁辐射前兆信息的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及群体识别体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08
.
|
[7] | 牛聚粉. 基于MapX的煤与瓦斯突出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
|
[8] | 彭永伟. 高强度开采煤体采动裂隙场演化及其与瓦斯流动场耦合作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8
.
|
[9] | 康小兵. 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9
.
|
[10] | 孔海陵. 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09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0 条
[1] | 丁大鹏,吴芳谷,刘骥,陈虹桥,胡玢,刘青,汪彤. 焦化厂焦炉煤气脱硫工程危险源辨识及危险评价[J]安全, 2002,(06)
.
|
[2] | 刘海波,施式亮,刘宝琛. 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05)
.
|
[3] | 李金惠,李颖. 环境风险评价内涵与外延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01)
.
|
[4] | 郭德勇,韩德馨,王新义. 煤与瓦斯突出的构造物理环境及其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2,(06)
.
|
[5] | 李祥春,聂百胜,何学秋. 振动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1,(02)
.
|
[6] | 郑宏宇,邓银燕,贺瑞缠. 综合评价中数据变换方法的选择[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0,(02)
.
|
[7] | 潘红缨.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的比较与借鉴[J]当代矿工, 2003,(03)
.
|
[8] | 胡二邦,姚仁太,任智强,辛存田. 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 2004,(01)
.
|
[9] | 王恩元,何学秋. 煤岩变形破裂电磁辐射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 2000,(01)
.
|
[10] | 马争艳,杨昌明. 登封煤田二_1煤层煤层气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 2008,(03)
.
|
|